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民俗文物小常識

圖:漆雕(摘自《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
圖:漆雕(摘自《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

漆雕

  漆雕(註1)就是以木、金、銀、錫、銅為胎,然後在胎內外塗漆,漆層厚達一、二百層。可髹塗單一色,雕剔後塗紅色者稱剔紅,黃色者稱剔黃,綠色者稱剔綠,黑色者稱剔黑。若每隔數層塗不同色漆,雕剔後即稱剔彩。另一種漆雕為剔犀,是在胎體上以紅黑兩色交替塗髹。

  臺灣的生漆生產,開始於日治時期大正10(1921)年日人將漆樹引進到臺灣,其後在今苗栗銅鑼和南投埔里大量栽植。昭和3(1928)年在今天的臺中市設立漆工藝傳習所。昭和17(1942)年在銅鑼成立臺灣第一座日式煉漆廠「銅鑼漆精製工場」,除達成漆國產化目標外,亦是臺灣製漆工藝的開始。

註1:江韶瑩,《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2),頁481。
註2:文/摘自《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 https://dict.th.gov.tw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黃宏森
行政指導林明洲
總 編 輯胡斐穎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鄭文文、廖學恆、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