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談臺灣的棒球發展,就要從棒球傳入日本的歷史說起。1872年美國人Horace Wilson到日本第一大學區第一番中學(東京大學前身)任教時,被認為是將棒球帶入日本的年份。(註1)Baseball(ベースボール)起先在日本學生界流傳,直到1894年,剛從第一高等中學畢業的青年中馬庚,編纂了其曾參加的「ベースボール部」之發展歷史,並將此書命名為《第一高等学校野球部史》,就有了ベースボール(野球)的說法。至於何時傳入臺灣的?公共電視台製播的《臺灣棒球百年風雲》,是以1906年總督府國語學校中學部與師範部的比賽當作臺灣棒球百年的開端。(註2)而太平洋的彼岸,則早就進入棒球職業化的領域,美國於1869年創立辛辛那提紅襪(Cincinnati Red Stockings),為首支職棒隊,隨後國家聯盟(National League)於1876年成立,1901年美國聯盟(American League)成立,兩個聯盟各8支隊伍,並在1903年合組大聯盟(MLB, Major League Baseball),兩聯盟各自比賽,各自聯盟的年度冠軍打一系列賽比出最後贏家,稱為世界大賽(World Series)。也就是說,當美國將棒球選手職業化時,日本也才剛接觸認識到棒球,並僅限於菁英高中、大學生之間流傳。
1908年,日美棒球的交流活動有兩個特點,首先是10月美國大白艦隊群(Great White Fleet)到日本親善交流,船上水手和慶應、早稻田大學打了9場比賽,日方8勝1敗,頗有實力。而11月Reach All-Americans到日本訪問,陣中有6位現役大聯盟選手,(註3)這也是大聯盟選手首次來到亞洲表演。既然有職棒選手訪日的噱頭,在11月22日早稻田大學舉辦的第一場比賽,現場湧進8,000名觀眾,並由早稻田大學創辦人大隈重信開球。(註4)隔日美國對上慶應大學的比賽,僅以3:0險勝,但之後就發揮實力場場痛宰。18場表演賽結果是美國隊全勝,只讓日本拿了19分,而美國拿了164分,多場比賽出現是日美兩隊交換投捕搭檔的讓賽情形。美國隊在日本受到棒球愛好者熱烈歡迎,但接下來到了上海和香港打表演賽時,則是另外一回事;還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甚至要求進行板球(Cricket)比賽。不過整體的活動仍是十分成功,在隔年2月返回美國時,活動主持人甚至說「我們賺了錢,又可以傳播棒球文化,希望每年都來一次」。(註5)
註釋:
註1:池井優,〈野球伝来150年:ウィルソンから大谷翔平まで〉,2022年9月
5日,收入「nippon.com」:https://www.nippon.com/ja/japan-topics/g02195/(2024
年11月12日點閱)。
註2:公共電視台,「臺灣棒球百年風雲」,2013年3月16日,網址: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6Z_pE5kGTa90qFi6lvlOvPatTQCRkQS(2024年11月1日點閱)。至於臺灣將野球改稱為棒球,則是1945年國民政府來臺後自然發生的改變,畢竟具官方色彩的《中央日報》,1928年創刊時就是用「棒球」一詞。
註3:6位大聯盟選手分別是:Jim Delahanty生涯累積超過千支安打,當季打擊前10名的內野手;George Hildebrand雖然選手生涯只出賽過11場,但日後成為出賽3,000場的裁判;Jack Bliss當年是新秀捕手,生涯出賽兩百多場表現平平;Patsy Flaherty 在當賽季前累積投了近1,300局的苦工型投手,該球季後就淡出球界;Jack Graney當賽季是小聯盟投手,但升上大聯盟後轉為外野手,生涯超過千安;Bill Burns當賽季是主力投手,生涯5年投了七百多局,退休後被認為是1919年黑襪事件的白手套。
註4:《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中,聚焦大隈重信開球後,美國選手為他戴上棒球帽的情形,這是日本首見的棒球開球儀式。參見〈全米野球團の手の內(大隈伯の投球)〉,《臺灣日日新報》,1908年11月28日,版4。
註5:Robert K. Fitts, "The 1908 Reach All-American Tour of Japan", in R.K. Fitts, B. Nowlin, and J. Forr edit, Nichibei Yakyu: US Tours of Japan, 1907-1958. (AZ:Society for American Baseball Research,2022,E-book version), in SABR:https://sabr.org/journal/article/the-1908-reach-all-american-tour-of-japan/(2024年11月1日點閱)。
註6:美國第27任總統塔夫脫(William Howard Taft)於大聯盟1910年4月14日,華盛頓參議員隊對上費城運動家隊的比賽前,進行開球儀式,就僅成立7年的MLB來說,政府首長的實際支持,象徵已經是國家等級的賽事了。
註7:Charles Comiskey當年是Chicago White Sox的老闆,美國職棒最大的假球案「黑襪事件」就是因其吝嗇作風引起。John McGraw則是名教練,生涯2763場勝利史上第二高。
註8:Stephen D. Boren & James Elfers, "The 1913-1914 Chicago White Sox-New York Giants World Tour", in R.K. Fitts, B. Nowlin, and J. Forr edit, Nichibei Yakyu: US Tours of Japan, 1907-1958, in SABR:https://sabr.org/journal/article/the-1913-1914-chicago-white-sox-new-york-giants-world-tour/。另外Woodrow Wilson是有名的棒球愛好者,光1913年就觀看華盛頓參議者隊6場比賽,參考”President Woodrow Wilson Baseball Game Attendance Log”, in Baseball-Almanac:https://www.baseball-almanac.com/prz_cww.shtml(2024年11月1日點閱)。
註9:同註8之專書論文。
註10:"The World’s Tour of Baseball", in CHICAGOLOGY: https://chicagology.com/baseball/worldtour/(2024年11月1日點閱)。
註11:〈米艦來港 本日基隆入港〉,《臺灣日日新報》,1920年10月31日,版
2;〈三對A17點〉,《臺灣日日新報》,1920年11月1日,版7。
註12:John J. Harney, “All-Stars, Amateurs and Acrimony: Gene Doyle’s 1920 Tour
of Japan”, in R.K. Fitts, B. Nowlin, and J. Forr edit, Nichibei Yakyu: US Tours of Japan,
1907-1958. in SABR:https://sabr.org/journal/article/all-stars-amateurs-and-acrimony-
gene-doyles-1920-tour/(2024年11月1日點閱)。
註13:同註12。
註14:Visalia Morning Delta, Volume 53, Number 134, 24 July 1920. in California
Digital Newspaper Collection: https://cdnc.ucr.edu/(2024年11月1日點閱)。
註15:朝日新聞社,《運動年鑑 大正10年度》(大阪:朝日新聞社,1922年),
頁125。選手名單引自"1920-21 Tour of Japan",收入:Vintageball網站:
https://www.vintageball.com/1920-21Tour.html。
註16:選手生涯資料主要是從Baseball Reference網路資料庫逐位查詢其生涯累
積成績(含大小聯盟),列出以下排名。網址:https://www.baseball-reference.com/
(2024年11月1日點閱)。
一、現役主力:Eddie Ainsmith。
二、過氣選手:George Cunningham、Ernie Shore、Art Butler、Jack Killilay。
三、潛力新秀:Charlie Robertson、Sammy Bohne。
四、大聯盟邊緣選手:George Ellison、George Ross、Carl Zamloch、 Tom Connolly、Ray French、Jack Sheehan、Wally Hood、Don Rader、Jim Doyle,以及Hubert(不曾上大聯盟)。
註17:朝日新聞社,《運動年鑑 大正10年度》,頁124-131。
註18:不過在那幾天的臺灣日日新報,對選手數目有15人、14人、11人三種說法。而依據前三場的出賽先發表判斷,如不在比賽中途更換選手,應有11位選手。
註19:〈アメリカンチーム十五名の選手 明日香港丸にて著臺 午後直ちに仕
合開始〉,《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1月7日,版5。
註20:謝佳芬,〈臺灣棒球運動之研究(1920~1945 年)〉(桃園:中央大學歷史
所碩士論文,2000年),頁91-92。但那個年代棒球隊成員絕大多數為日本人。
註21:〈最後の 爭覇戰 十對二にて北軍の大勝〉,《臺灣日日新報》,1920年
1月6日,版5。
註22:〈アメリカン對全臺灣野球戰二十六零で破れた無慘な仕合 子供と大人
の相撲 球は矢と鐵砲の差〉,《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1月9日,版7。
註23:〈日曜の江瀕街を賑はした昨日の野球戰 雪辱を期した 第二囘戰は十
一對零にて又敗る〉,《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1月10日,版5。
註24:〈藝人を眞似るな職業野球團を觀て 我が選手諸君に望む〉,《臺灣日日
新報》,1921年1月11日,版7。
註25:同註12。
註26:〈野球興行の漫畫觀〉,《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1月12日,版7。
註27;〈臺南の野球戰 米國選手と對抗〉,《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1月13日,
版7;〈米選手來南〉,《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1月14日,版7。
註28:〈臺南野球仕合〉,《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1月17日,版2。
參考書目
一、專書
朝日新聞社,《運動年鑑 大正10年度》。大阪:朝日新聞社,1922年。
Fitts Robert K., Bill Nowlin & James Forr, edit, Nichibei Yakyu: US Tours of Japan Volume 1, 1907 - 1958 .AZ,Society for American Baseball Research,2022. E-book version, in SABR:https://sabr.org/journals/nichibei-yakyu-volum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