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館藏介紹
圖1:封面
《臺灣全志.卷十二文化志.文學篇》
《臺灣全志.卷十二文化志.文學篇》
著者:江寶釵
出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出版日期:2009年6月
定價:新臺幣400元
簡介:
本文學篇記載戰後臺灣文學的發展,其主要內容包括民間文學、古典文學,以及現代文學。其記載係以書寫類型為主軸,蒐集各個族群不同語言的作品,將一般本土文學論者忽略的眷村文學也納入。同時,概括幾個經常被忽略的領域,如庶民文學、通俗文學與女性文學,以及文藝政策等。另外,由於網路已經突破實體疆界,以虛擬改寫地域的觀念;而國際交流密切,不僅臺灣移民人數增加,域外臺灣文學書寫出現,必須重新思索作者與居住地的關係。再加上臺灣文學活動輸出,長期在臺灣以外的地域發生、發展,如美國各地的臺灣文學研討會等,都擴大了臺灣文學思考的視野。
戰後臺灣的古典文學,雖然依舊持續發展,但書寫與閱讀人口劇減。民間文學在1930年代李獻璋展開民間文學整理運動,同時編纂為《臺灣民間文學集》之後,臺灣陸續出版了若干傳說、故事、笑話等,但有系統的調查整理直到1980年代才開始。古典文學創作與民間文學的調查、採集相關的出版品雖不少,但比起現代文學的產量,實在無法相提並論。
在臺灣文學的論述上,本文學篇首開先例,將民間文學、古典文學納入戰後臺灣文學的領域;在時間縱軸上,首先打破十年為一期的論述模式,依政治情勢與文學現象,將戰後臺灣文學的發展劃分為四期:第一期為跨越差異期(1945-1949)、第二期反共復國期(1950-1969)、第三期為認同的焦慮與追尋期(1970-1986)、第四期為眾聲喧嘩期(1987-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