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此網頁需要啟用java script的功能
直接到主內容區
第252期
中華民國114年03月28日發行
:::
:::
民俗文物小常識
圖1:玻璃花瓶(《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辭條編號0443)
玻璃花瓶
1887年,臺灣的玻璃產業最初起源於臺北艋舺(萬華),1950年代起,新竹地區因擁有原料(矽砂)及能源(瓦斯)之便,逐漸發展成為臺灣的玻璃產業重鎮,1960及70年代是其全盛時期,相關產品如杯子、花瓶、燈管、燈泡等各式用品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註1)
玻璃產業全盛時期製作的花瓶,最大的共同特色是,瓶口呈波浪花瓣狀,與鮮花上下齊開,有子孫綿延家業茂盛的寓意;另外,底部多有圈足,形式不一,主因器形多纖細拉長,以圈足增加穩定性。其製作方法有空心吹製法、浮雕圖案和文字模型吹製法,也有在前兩種方法做好後,再用拉絲搭接法製作瓶身上的手把、魚形花瓶上的魚尾和魚鰭等。該時期存留的花瓶造型和顏色非常豐富,數量眾多。其原因之一是做為敬神祭祖的花供,以炫麗光彩的花瓶表達誠敬心意;其二是因價錢較低廉,且需求量多,所以生產及市面流通量亦大。(註2)
圖2為本館館藏日治時期「水藍色雙繫耳浮雕花卉紋細頸玻璃花瓶」,(註3)屬典型的玻璃花器,玻璃胎、花型口、口緣外敞,頸略縮、鼓腹、底部圈足。器頸兩側為寫意象頭形耳把裝飾,腹部一側浮雕有綻放的花朵。器身以不透明的水藍色為底,耳把和足底則呈透明狀,整體製作相當典雅。
註釋:
註1:〈晶瑩剔透 盛極一時的玻璃產業〉,收入: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網站,網址:https://cnaphoto.culture.tw/home/zh-tw/CultureStory_66(2025年3月11日點閱)。
註2:江韶瑩等,《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9年),頁128。
註3:水藍色雙繫耳浮雕花卉紋細頸玻璃花瓶,登錄號:19920010170,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參考文獻:
一、專書
江韶瑩等,《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9年。
二、網路資料
〈晶瑩剔透 盛極一時的玻璃產業〉,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遷臺黃金十年」:https://cnaphoto.culture.tw/home/zh-tw/CultureStory_66。
玻璃花瓶,臺灣民俗文物辭典:https://dict.th.gov.tw/detailPage.aspx?ID=443&Ca=70。
水藍色雙繫耳浮雕花卉紋細頸玻璃花瓶,登錄號:19920010170,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品查詢資訊系統:https://collections.culture.tw/th_collectionsweb。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
黃宏森
行政指導
林明洲
總 編 輯
胡斐穎
執行編輯
楊絲羽
編輯小組
鄭文文、廖學恆、詹梓陵、洪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