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悅讀檔案

封面-1952年版
封面-1952年版

《臺灣白話三字文》

文/許書維/本館研究助理

《臺灣白話三字文》
林本元編
慈善社圖書部出版,1952發行
文光油印社出版,1954發行

  本館內共有兩冊《臺灣白話三字文》,出版年代分別為1952年與1954年。最初,林本元先生基於「在當時的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用到的台語,往往聽的懂,但寫不出來也看不懂」的原因,並借由在省政府指導台語,蒐集教材的機會(如日據時代出的千金譜、台語詞典等等),以與台語念法相近的白字(白話文字)為主體,用三字一句的形式完成《臺灣白話三字文》(1952)。其中內容主要以鼓勵臺人多多使用台語,並介紹當時社會中的日常生活與習俗;1954年,林本源先生又本著紀念固有文化、普及大眾識字的目的,再編了一本《臺灣白話三字文》。然兩冊雖是同一人所編,但所使用的方法和編排模式卻有所不同:

  1952年的《臺灣白話三字文》是以現代不常使用的台語十五音作為基礎編寫而成(台語的十五音就等於是國語的聲母,也等於英文的子音,如柳(ㄌ)邊(ㄅ)求(ㄍ)去(ㄎ)地(ㄉ)頗(ㄆ)他(ㄊ)曾(ㄗ)入(ㄖ)時(ㄒ)鶯(ㄧ)門(ㄇ)語(G)出(ㄘ)喜(ㄏ);但若是以此作為音標對於一般的民眾來說,艱深難懂,因此作者以較淺顯易懂的白字來作介紹,共有六種方法,分舉如下:

1.使用音義完全相同的白字,如台、古、路、功、心等等。

2.使用有白音或讀音的白字(白音屬於較口語化的發音;讀音則是相對於白音來說,屬於較正式的讀法),如多可唸罪(白音)或刀(讀音)、尚可唸野(白音)或上(讀音)。

3. 若無適當的字,則借用其他文字的讀音,如「跟」、「同」、「和」都有「與」的意思,但不如借用「甲」的讀音來的準確。

4.借義,如借「嗜」的義來解釋「要」的讀音。

5.變音,有的白字並不像前面所介紹的只有白、讀兩種讀音,而有三種以上的讀音,因此這是無法避免的。

6.用光復後流行的國語轉化,如「什麼」唸作「沙彌」、「放鬆」唸作「邦令」等等。

  然1954年的《臺灣白話三字文》,修正了1952年版的缺點,首先完整介紹書中所使用的臺灣方音符號表(是一套使注音符號也可以用來標注閩南話和客家話的增補符號集。最早是在1946年,由國語推行委員會的朱兆祥教授設計),包括它的聲符、韻符、聲調等等;並在內文旁邊附有標音,這也是和1952年版本最大的不同之一。

  1952年版內文主要介紹編者自己出版的想法與源起:「臺灣話 真好講 若不學 也是戇 講得出 寫沒來 恰陷慢 是孟浪 白報紙 印黑字 看嵁硈摸平平 著著想 一半瞑 不識字免相諍……」,其後便是編者蒐集當時的俗語或是社會現象組成,無一定的主題或順序;1954年版所收錄的內容同樣是日常生活與社會現象,但編者為了讓大家快讀、快記、快理解,有區分段落並設定主題,相較之下比1952年版主題與文句更加通順、明確及清楚。

  總結來說,編者最初的立意是要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教大家說、讀台語,甚至將它寫出來。但由於時代的變遷,裡面所用的白字,已經和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文字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是十分艱深難懂的,只能就其單字或上、下句來推敲其意義;但1954年的版本加入了標音、分段與主題分類,使得即使是現代人的我們比較容易去理解文中的意涵,更可從其中感受到林本元先生對台語教育的用心與細心,並使身處於現代的我們了解當時的社會環境及學習台語的困難之處,進而珍惜現有的臺語學習環境。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發 行 人 / 謝嘉梁 行政指導 / 林金田 總 編 輯 / 劉澤民 執行編輯 / 黃淑惠 編輯小組 / 邱滿英 林志祥 鐘登崇 王嵐渝 黃啟泰 蔣美貞 洪明河 謝東勝 洪士耕 華香安 館址:54043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網址:http://www.th.gov.tw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