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阿里山古老蒸汽火車頭(賴澄茂攝影)
阿里山古老蒸汽火車頭(賴澄茂攝影)

歷史的阿里山與鄒族

文/李展平/本館編輯組編纂

  阿里山之地名出現甚早,荷據時期1647年番社戶口中,即出現:arisangh之名。清康熙56年(1717)周鍾瑄編《諸羅縣志》也出現阿里山。據悉:阿里山之名,源自鄒族一位獵人叫阿巴里,鄒語為avayi或auari;往昔阿里山為共有獵場,因其人擅獵而聲名遠播,漢人因此稱此地為阿巴里或阿巴邑山,最後直稱阿里山。(註一)

  大阿里山脈北由濁水溪南岸,南至鳳山止,長約135公里,為臺灣西部衝上斷層山地;東以塔塔加鞍部連接玉山山塊,主要山嶺有鹿林山(2860公尺)、大塔山(2663公尺)、祝山、對高山(2444公尺)、水山(2609公尺)等,為曾文溪、八掌溪等發源地,並為陳有蘭溪、南梓仙溪分水嶺。部落的鄒族人稱阿里山為psoseongana,意為松樹林之地。阿里山能發展成今天之著名景點,是日據奠基的;日人石田常平根據鄒族達邦社傳聞發現:阿里山是片紅檜黑森林。彼時臺灣總督府任命林務博士河合鈰太郎勘察後,開啟阿里山伐木事業。為配合總督府運送木材,自1901年開始興建阿里山高山鐵路。由嘉義為起點,經過71.5公里,穿過72處隧道,114座橋樑,攀爬到2274公尺之沼平站,終於1913年竣工,歷時12年。此後阿里山木材大量輸出日本,作為蓋神社及寺廟等高級建材;筆者發現「東京靖國神社」,在其《御創立百三十紀念-ヤすくにの祈り》專輯記載:<神門の創建>,樓門二層的平房建築,檜木來自臺灣阿里山採伐而來,施工社寺工務所由韋津耕次郎負責。(註二)帶動阿里山聚落發展,唯日據末期幾已砍伐殆盡,有黑森林之稱的阿里山,從此河山變色,遂改種淺根易成長的杉科類,水土涵育功能欠佳。

  阿里山是鄒族人信仰山,族人口中聖山。觀光事業蓬勃發展,與玉山(日人稱新高山)、日月潭齊名,清代流寓文人、騷人墨客稱為臺灣八大景之一。至今每年遊客仍位居全國遊憩點最多者。1981年阿里山公路通車,高山鐵路營運量銳減,近年政府開放陸客來臺觀光,阿里山、日月潭又變成最夯的景點,遊客一窩蜂跟進,也頻生一些旅遊糾紛。據阿里山景點介紹:現有檜木林、姊妹潭、神木、眠月石猴、觀日初、塔山雲海、古老蒸氣火車頭等,名聞中外。此外,流行歌謠<阿里山的姑娘>、<站在高崗上>也令遊客耳熟能詳。更重要阿里山傳統鄒族祭典,每年2月15日登場,這項過去被誤為豐年祭儀式,「瑪雅斯比」其實是結合戰祭、凱旋祭、團結祭、家祭等傳統祭儀而成。鄒族是臺灣高山族群中,至為饒勇善戰的族群,由於天災、瘟疫等因素目前僅剩下達邦、特富野兩大社;鄒族部落酋長採世襲制,頭目叫「別雍西」,「瑪雅斯比」日據時期每年約2月15日或8月15日由達邦社、特富野兩社輪流舉行,儀式進行前需修繕祭屋「庫巴」,祭典過程相當繁複,光是迎神祭就殺小豬祭天神,砍神樹鳥榕,歡迎天神降臨、沾豬血以謝天神、吟唱祭歌將戰神引進祭屋,在在表現「瑪雅斯比」隱含莊嚴神聖。(註三)自從政府取消入山管制、生態迭遭破壞(土地超限利用)、觀光主義,改變政治、經濟、宗教、親屬等人際網路,增加內在衝突,動搖族群存在的社會基礎。致聚落、傳統文化符碼,產生很大斷裂、疏離,跟臺灣各地原住民棲地一樣,文化及生活方式遭國家力量與資本主義市場剝離,近年來雖有文化復興行動,唯仍按漢人系統作為操作方式。據人類學者王嵩山撰文<尊敬的大神哈默-儀式時節、記憶與文化差異>指出:「族群文化中心是一個複雜實體,需要鄒族長期傾力建構,結合凝聚在男子會所,與禁忌之屋所表現社會觀念與文化價值,達成社會重建目的。」

  2009年88水災重創阿里山公路,阿里山公路59公里處因坍方嚴重,搶通後道路狀況也不穩定,三年內將不開放大型遊覽車進入。88水災,已讓阿里山地區河川如清水溪、阿里山溪、曾文溪溪流大漲,沖毀許多跨越其上橋樑,自然反撲如此強烈,原住民考試委員浦忠成投書表示:「阿里山已經沒有了,將來可採限制人數小型觀光,以小型巴士行駛不必是雙線道山路;更多的森林步道取代以往穿梭山間的車道,觀賞真正的當地景緻:高山、溪谷、森林、雲海;品嚐在地物產或特色小吃。」(註四)改變過往觀光習慣,讓山光水影、蒼茫雲海間透過數位相機帶回去,腦海及性靈充溢溪流、及雲海影像,讓活體記憶裝滿身心感官,減輕山林負荷,因大自然已提出警訊,人既無法勝天,不如退求其次,追求心靈、視覺滿足。秉持謙卑默禱的態度,重整人與大地的倫理關係,不應『竭澤而魚』。據交通部勘災表示:未來不排除全面檢討地勢陡峭公路禁行大型車,讓大地休養生息。至今阿里山新美村聯外的新美、茶山、與山美橋都被沖毀,道路柔腸寸斷。(註五)也由於阿里山鄉部分聚落對外交通中段或路況險惡,新美、里佳、茶山三所國小共34名師生8月29日搭直昇機上山。88水災已讓南部滅村、淹村、阿里山也形成孤島,尤以20世紀中期阿里山神木先是遭雷擊,世紀末屢受颱風及地震侵襲,終於1997年不支倒地,撩起很多人傷感。歷史的阿里山日出、雲海曾是多少臺灣孩子共同夢景,反之如失去有形歷史痕跡支撐、驗證,記憶將變得虛脫,同時架空集體記憶,個人記憶往往隨時間而瓦解,鄒族人的身分認同即失去依歸,足見集體記憶與認同建構是相輔相成的。

註一:汪明輝<阿里山>,《台灣文化事典》,臺師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出版,2004年12月,頁502。
註二:《御創立百三十紀念-ヤすくにの祈り》專輯,編著者ヤすくにの祈り編輯委員會,發行所產經新聞社,平成11年1月17日出版,頁105。
註三:江俊亮<鄒族盛事>,《中國時報》,89年2月15日19版。
註四:浦忠成,<阿里山已經沒有了>,《聯合報》,98年9月6日,民意論壇。
註五:《中國時報》,98年8月28日A10版

『參考文獻』
玉山國家公園出版,《玉山回首》(南投:富景,1992)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館址:54043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網址:http://www.th.gov.tw/ 發  行  人:林金田 行 政 指 導:廖志明 總  編  輯:劉澤民 執 行 編 輯:鐘登崇 編 輯 小 組:林志祥 邱滿英 黃淑惠 鐘登崇 王嵐渝 蔣美貞 謝東勝 黃啟泰 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