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民俗文物小常識

口涎兜
口涎兜

口涎兜、雲肩、響肩

口涎兜

  又稱「口圍」、「口水兜」,圍繞於胸前的小布片。用於幼兒,防止口水沾到衣襟上。造型簡單的由一塊環狀布片構成,上面飾有簡單的刺繡;有數瓣組成的,每瓣上都繡有吉祥圖案,造型與雲肩相似;有些口涎兜做成猛獸形狀,最常見的是老虎造型,有保護幼兒的涵意。




雲肩

  雲肩又稱為雲帔,是禮服或盛裝上加披的披肩,由一片或數件繡片縫合而成,圍繞於頸部披於肩頭的飾物。繡片的形狀通常為如意雲頭式,故名雲肩。此外常見的還有柳葉型、桃型、蓮花瓣型等。一般來說,少則由單層的六片縫合,多則由數十件繡片組合為雙層的形式,有的附有飄帶,周圍綴珠結為纓絡或飾有銀片、叮噹等墜飾。穿著時開口處在後方,以布釦或金屬釦扣起。另外兒童也披有小雲肩,但對更小的小孩,除了裝飾的作用外,也作為口涎兜,防止口水沾到衣服上。

  著披肩的人物形象,最早可溯自漢代壁畫,而五代以後,民間婦女使用披肩一般多作雲頭狀,因此以雲肩稱之。在金代畫家張瑀所繪的「文姬歸漢圖」,可看到四合如意雲頭大披肩的形制。元代貴族男女通行四合如意式大雲肩。從元明兩代青花瓷瓶罐的頸部,大量採用雲肩文樣裝飾,可提供我們參考比擬當時雲肩流行的式樣。而相似的形制,在清代也極為流行,甚至上衣領肩周圍的緣邊剪裁為雲肩的式樣,是清代婦女流行的衣飾,在中層階級婦女常服時也穿著。從清末楊柳青版畫,台灣早期玻璃畫及傳世照片中皆可看見婦女著雲肩的形象。雲肩除具裝飾性,可增加服裝搭配的變化與美感之外,也有實用的功能。在光緒年間,婦女流行低髻,在盛裝或穿有夾棉的衣服時,雲肩可防止衣服領圍部分受到髮髻的油垢沾染。


響肩

  雲肩的一種。綴有銀飾片、叮噹、飄帶等墜飾。比一般雲肩繁複華麗,通常是婚禮中新娘所佩戴。清末民初台灣婦女的結婚禮服,沿用明式宮裝--鳳冠、霞帔、蟒襖、紅裙,在霞帔上再披一「響肩」。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館址:54043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網址:http://www.th.gov.tw/ 發  行  人:林金田 行 政 指 導:廖志明 總  編  輯:劉澤民 執 行 編 輯:鐘登崇 編 輯 小 組:林志祥 邱滿英 黃淑惠 鐘登崇 王嵐渝 蔣美貞 謝東勝 黃啟泰 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