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悅讀檔案

圖一 邵族《凱旋之歌》
圖一 邵族《凱旋之歌》

從「臺灣府誌」看熟蕃歌謠

文/林惠婷/本館整理組行政助理

《「臺灣府誌」に見る熟蕃の歌謠》
佐藤文一編著
昭和11年(1936)4月民族學研究第二卷第二號刊行

  早於清人來臺時期,臺灣原住民族群被區分以「生番」及「熟番」來做稱呼。而「熟番」泛指歷經時代變遷及數百年來的通婚交流後,居住於平地之漢化族群,即為現代所稱的平埔族群。因其風俗習慣、語言等文化受漢人文化影響頗深,以致在其歷史傳承上十分不容易。

  本次介紹佐藤文一所著之《「臺灣府誌」に見る熟蕃の歌謠》即為其一。當時,作者以熟蕃族群之語言做出有系統的分類,分別為以下九族(括弧中為支族):Kabaran(噶瑪蘭族)、Ketagalan(凱達格蘭族)、Taokas(道卡斯族)、Pazeh(拍宰海族)、Papora(拍瀑拉族)、Babuza(巴布薩族)、Sao(邵族)、Tsulosen(諸羅山族)、Siraia(Makatao)(西拉雅族(馬卡道族))。

  當時的平埔族群語言因漢化嚴重,再加上代代以口耳相傳,少有文字書面記載而逐漸消失,只有噶瑪蘭族、拍宰海族、邵族依然保有些許自族語言(僅家庭內使用),其他族群的語言多已本島化,因此,在找尋歌曲之文獻記載上實為困難重重。故作者主要仍以大正11年5月10日臺灣經世新報社發行之「臺灣全誌」中第一卷「臺灣府誌」內容作為主要參考來編寫。
  編排的方式為由臺灣南部至北部的各主要部落群(社)中選出一首歌謠來作介紹,每首並以本島不同發音或語言做詮釋表現(見圖三),其排列順序為:
一、 以廈門音或福建音之「白話」做為表音文字或發音記號
二、 再加以使用羅馬拼音表現讀音
三、 蕃語漢譯
四、 日語意譯

  再以本書收錄的部落群歌謠的地區性來說,則包含當時的:
1. 臺北州:淡水各社
2. 新竹州:後壠社、竹塹社
3. 臺中州:東螺社、大武郡社、二林社、大突社、馬芝遴社、南社、阿束社、南北投社、半線社、大肚社、牛罵社、沙轆社、猫霧捒社、蓬山八社
4. 臺南州:大傑巔社、新港社、茄藤社、蕭壠社、麻豆社、諸羅山社、哆囉嘓社、打猫社、他里霧社、斗六門社、大武壠社、西螺社
5. 高雄州:武洛社、下淡水社、搭樓社、阿猴社、上淡水社、力力社、放(糸索)社、瑯(王喬)社

  綜觀而言,曲中最常見的題材為與酒有關之歌曲,如狩獵、新年節慶、豐年祭、耕作、祭祖、結婚、宴客等,其次則為與戀愛有關;另外也有水患、迎擊敵人、親睦等類的歌曲。歌曲的內容偏向敘事性的風格,而且在在都顯露出他們純樸質真的性格。

  這些歌謠都非常地生活化,與平埔社會緊緊相融,從這些曲調當中,我們可以窺見他們常透過吟唱表現內心的喜怒哀樂,也可看出其族群社會衍生出的自然觀、世界觀、人生觀、戀愛觀等獨特的視點。本書收錄了記載於臺灣府誌上所見的平埔族曲歌謠,且加上語音及譯文注解,除了保存部份已散失的平埔語言之外,也可謂為研究考察臺灣平埔族群的重要文獻之一,並有助於讓我們瞭解當時的族群環境及社會變異。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館址:54043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網址:http://www.th.gov.tw/ 發行人:林金田 行政指導:廖志明 總編輯:劉澤民 執行編輯:邱滿英 編輯小組:林志祥 邱滿英 鐘登崇 黃淑惠 黃啟泰 謝東勝 王嵐渝 蔣美貞 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