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臺灣人‧臺灣事
圖一:東港朝隆宮
淺談東港東隆宮迎王祭
文/楊欽堯/本館編輯組專案助理
東港鎮廟宇的密度為全屏東縣廟宇密度的五、六倍之多,(依照屏東縣政府主計處2000、2003、2006年之統計數字),其中以東隆宮、朝隆宮、福安宮為東港主要三大廟宇。東港擁有船隻的業者大多為當地的富豪,特別是眾多漁業團體與衍生產業,向來是支持寺廟興築,成為每年固定捐助香油錢之主要贊助者。東港人尤其眾多漁民們,航海捕魚使得他們的生活中充滿危險而不安的因素,直至今日還是像他們祖先一樣,虔誠地信仰當地的守護神—溫王爺。(康豹《臺灣的王爺信仰》臺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
最早東隆宮舊址,係建在新園鄉鹽埔仔一帶。清代東港溪船隻停泊港口之一,因土質屬濫泥質,故稱之「濫港」,東隆宮的「迎王」經費受「濫港」的商人捐資頗多。由於清代水災緣故,東隆宮才遷建至東港海岸「太監府」附近。「太監府」即今天東港鎮的鎮海里之外海,崙仔頂舊莊以西的地區;然而至光緒20年(1894)東港發生海嘯,而濫港莊與東港市街同受洪水侵襲,溪岸崩潰,導致船舶出入不易。由於海岸崩潰、土地流失,莊民也四散離去;同時廟宇坍塌毀損,東隆宮被迫遷址,日後溫王爺降諭示,擇定「浮水蓮花」穴地為新廟址,才遷建於今「東隆宮」所在。「濫港」已逐漸變為一個歷史名詞,到了明治37年(1904)部份行政區重新調整,將濫港莊併入「新街」。(黃瓊慧等撰《臺灣地名辭書,卷四,屏東縣》,南投市中興新村: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
東港的「王船祭」起於何時今已不考,但是這種宗教活動並不是東港所特有的。就臺灣的王船祭有六大體系︰臺灣本島5大體系統(朴子溪流域、八掌溪流域、二仁溪流域、曾文溪流域和東港溪流域),再加上澎湖群島王船信仰所構成。其中東港三年一科之平安祭典,盛況規模為全省之最,素有「南東港、北西港」之聲譽。東港溪流域王船信仰,是臺灣王船最南的一支系統,包括五個地區的王船祭:東港鎮東隆宮、南州鄉溪州代天府、小琉球三隆宮、恆春鎮水泉里泉南宮和滿州鄉滿州村照靈宮等。(黃文博《站在台灣廟會現場》台北市︰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以東隆宮作為東港溪流域王船信仰之代表,其餘四地的典章儀規、信仰模式和王船祭典過程,皆近似東隆宮的模式,從請王—過火到迎王,再到遷船—祭船和送王率皆類似,然而不同地區為因應本地需要,遂加入自己區域的風格。
東港迎王祭典中,主要是由七個重要角頭,共同擔負遶境任務,與承擔祭典費用。早期七個祭祀角頭分別為:「小琉球」、「頂頭角」、「頂中街」、「下中街」、「安海街」、「下頭角」及「崙仔頂」。日後小琉球在1952年壬辰科時退出,由埔仔口和埔仔取代,合稱「埔仔角」。所以現在七角頭是頂中街、下中街、安海街、頂頭角、下頭角、崙仔頂、埔仔角。七角頭分別擔任祭祀的總理、副總理等職務。東港迎王所恭請的七位千歲爺(代天巡狩五位千歲爺,加上中軍府、溫府千歲)神轎及王船船具,皆由東港七角頭轎班負責,而七角頭每科擔任那位千歲的神轎任務皆稍有不同。此外,依照擲筊所選出祭典領導人:主任委員、大總理、先鋒總理、副總理、內外總理,另有「班頭」、「老大」,構成每一科王船祭典之主要負責及發號分工者。此套制度依照「官等」來認捐香油錢,大抵是東港溪流域王船信仰的特色之一。
原本每隔三年迎王活動在日治時期為農曆3月,自從1907年起日期有所改變。《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阿緱廳下東港,今秋又值迎王時節。目下十分準備,欲於舊歷十月二十一日起,至二十三日止。遶其境內,此神為(某)姓王爺三年一迎,不越定例所費數萬圓,實南部惟一之熱鬧也,而向年例皆三月舉行,獨本年延至十月。」(1907年12月1日,第4版),可見當時祭典只有3日,與今年盛大舉行共8日,其規模實在不可同日而語。1907年初捕獲烏魚的情形還算不錯「今年獲鰡實勝常年」,但是到了9、10月東港漁民出海一直捕不到魚、漁獲量頓時減少,民眾歸咎於沒有按照往例來做迎王儀式。從《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得知︰「阿緱廳東港,本年九月十月捕魚之少數。蓋因天氣溫暖,魚不傍岸,而諸業漁者則以為溫王未迎,固爾為害。果然於迎王之後,獵魚大有,是適以中愚人之臆說,為一層之迷信焉。不知日前之不多獲魚者,海岸一帶皆然,自打狗以下迄枋藔無非如是。謂必是王神未迎之故,則他方之同此苦況者咎將焉歸,即其謗神也明矣。」(1907年12月11日,第5版)其實官方有意將民間信仰壓制,因為每次迎王必定要花費的鉅款。「聞該處區役場出為阻擋,謂必延至八九月方可舉行。蓋因六月暑氣薰蒸,恐有意外之處云云。」(1907年12月21日,第4版)
每逢丑、辰、未、戍年,皆為東隆宮舉行祭典之「大科年」,近來幾科大多於農曆九月份舉行,日期以擲筊決定,天數為八天。2009年適逢丑年,舉辦八天王船祭,其祭典主要分為十三項步驟︰「職務的輪任」、「造王船」、「中軍府安座」、「進表」、「設置代天府」、「請王」、「過火」、「出巡繞境」、「祀王」、「遷船」、「和瘟押煞」、「宴王」、「送王」等儀式(陳進成《東港廟宇采風錄》屏東縣東港鎮︰屏東縣大鵬灣文化促進會出版,2007)其中「造王船」在大科年之前兩年就展開,中軍府作為王爺的先鋒部將,於海邊進行請王儀式,迎後舉行去穢祈安的過火儀式後,才迎請千歲爺、王令下轎入廟安座,迎王遶境以求境內各家戶平安,到了準備送王之時,地點是請王之地,由工作人員恭請千歲爺登舟和添儎各式生活用品,接著道士舉行送王科儀,然後點燃火化,稱之為「遊天河」,至此王船祭乃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