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悅讀檔案

圖1 《台湾文化》雜誌 創刊號封面(民國35年9月15日)
圖1 《台湾文化》雜誌 創刊號封面(民國35年9月15日)

《台湾文化》雜誌-苦悶與新生的力量

文/簡惠華/本館整理組研究助理

楊雲萍等編,臺灣文化協進會出版
民國35年9月15日第1卷第1期發行

  自大正4年(1915)噍吧哖事件後,臺灣人民開始轉以非武力的社會運動,透過文學、藝術間接表現對殖民者的抗議與尋找認同,這類作法形成社會運動的手段,也成為文藝創作的風格。到戰後初期臺灣人又再度面臨省內/省外、中國/臺灣意識形態的緊張關係,為了論述這所謂新臺灣、新中國乃至於新文化,這群知識菁英再度集會結社,「…一向做著日本菜的名廚,忽然「味噌」「鰹節」變了「鹿筋」「熊掌」的時候,自然會感覺到「不知如何是好」。不得不放下菜刀,坐在廚房角裡,抽一斗香煙,想一想「怎麼下手」。這是臺灣文化界,光復以來的苦悶。…」這段文字摘自《台湾文化》發刊詞「文協的使命」,說明了戰後初期臺灣人民普遍對身份轉換的無所適從。

  以推動臺灣文化為宗旨的「臺灣文化協進會」於民國35年6月在台北中山堂召開成立大會,現場來了4百多人,可見盛況一斑。是年9月15日即發行《台湾文化》雜誌第1卷第1期。《台湾文化》主編先後為蘇新、楊雲萍及陳奇祿等3人,雜誌內容初期定位為綜合性文化雜誌-以文學作品、綜合性時事摘要評論、文化活動訊息、引介新/西方文化理論等,惟至第5卷(民38)轉為純學術研究發表之學報。而其著者、編輯都是當時文化界菁英,如楊雲萍、蘇新、吳新榮、黃榮燦、陳春德、王白淵、呂赫若、黃得時等,後期則以陳奇祿、張炎憲、國分直一、金關丈夫、宋文薰、陳紹馨等台大教授群為主。該會陸續舉辦美術、音樂座談會、文學、教育講座等,而這些活動訊息摘要亦配合發行時間宣導,成為臺灣人民參與文藝活動的重要媒介。《台湾文化》自民國35年9月15日創刊迄39年12月1日停刊,前後4年間共發行6卷27期。本館館藏有第1卷3期,第2卷9期,第5卷2期、第6卷4期。

  雜誌類刊物不同於一般書籍著重在精煉文字或代表某部作品的「完成」,其具有反映社會脈動、文化氣息的特色,如《台湾文化》各期內「近事雜記」、「文化動態」、「本省文化消息」、「編後記」、「本會紀錄」、「文化時言」等資訊性或編者個人主觀評論,今日讀來別有一番趣味,更是研究者了解新文化運動影響當時社會環境之重要資料。而其參與編撰作者多具有官方與教職等多重身份,故被認為是帶有半官方色彩的雜誌,也是臺灣戰後初期發行最久、影響深遠的一本雜誌。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館址:54043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網址:http://www.th.gov.tw/ 發 行 人:林金田 行政指導:歐素瑛 總 編 輯:劉澤民 執行編輯:王嵐渝 編輯小組:李西勳 洪瑞豐 林志祥 邱滿英 黃淑惠 鐘登崇 王嵐渝 蔣美貞 謝東勝 黃啟泰 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