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悅讀檔案

《文藝臺灣》第五卷第一號封面
《文藝臺灣》第五卷第一號封面

《文藝臺灣》

文/許書維/本館整理組研究助理

西川滿編輯
文藝臺灣社發行
昭和17年(西元1942年)出版

  昭和12年(1937)7月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當局顧及長期戰爭下經濟體制及動員需求,昭和13年(1938)發布「國家總動員法」,於臺灣施行「皇民化運動」,希望透過改造臺灣人民的社會、宗教、教育等層面,以達到「皇國臣民化」之目的。在禁止報紙漢文欄及諸多政治壓迫下,使得臺灣文學的創作幾近消失。

  據此,在臺日本作家西川滿於昭和15年(1940)1月以雙月刊發行《文藝臺灣》(1941年後改為月刊),提供當時臺、日作家一個發表作品的園地,對當時臺灣文學的復甦有相當大的助益。《文藝臺灣》也是當時唯一一本綜合性的文藝雜誌,內容十分多元,包含新詩、小說、劇本等新文學作品外,尚有屬日本傳統文學的短歌、俳句(註:為日本古典短詩形式。),更有各式的藝術創作(主要為版畫)。該雜誌初期作品散發出濃厚的異國情趣,內容多取材於臺灣的風俗民情,具有濃厚的鄉土味,並充滿浪漫情感;執筆作家除了西川滿、濱田隼雄、新垣宏一、中村哲、島田謹二等在臺日人學者、作家之外,更有為數不少的臺灣作家,包括楊雲萍、張文環、吳新榮、郭水潭等人,其中也包含了新興作家龍瑛宗、周金波與陳火泉等人。

  但隨著昭和16年(1941)皇民奉公會成立,展開第二階段的「皇民化運動」,治臺內涵也由原本強調的精神層面,轉為積極實踐的行動,以促使臺灣人效忠日本帝國。因此,《文藝臺灣》「藝術至上」的本質,遂轉變為「皇民化文學」,成為戰時體制的文宣工具,如周金波《志願兵》、陳火泉《道》等文章;這樣的轉變也成為張文環離開《文藝臺灣》,繼而與黃得時、王井泉等人創建「啟文社」,並發行《臺灣文學》的主因。昭和18年(1943)西川滿更於第二屆「大東亞文學者大會」,宣布奉獻《文藝臺灣》以協助戰爭的進行,乃於昭和19年(1944)併入由「臺灣文學奉公會」發行的《臺灣文藝》。至此,《文藝臺灣》正式走入歷史。

  本館典藏《文藝臺灣》為第5卷1~6號影本,發行期間為昭和17年(1942)11月~昭和18年(1943)4月,各號有時因應其內容訂定不同的主題,如第1號為「評論特輯」、第2號為「詩集:大東亞戰爭」、第3號為「新春特別號」、第6號為「短篇小說特輯」。且各號均以當時著名版畫家立石鐵臣、宮田晴光等人作品為先導,再依其主題收錄各種形式的文學作品,但仍多以日人作家作品為主,偶爾才能捕捉到張文環、龍瑛宗及楊雲萍等臺人作家的身影。

  《文藝臺灣》雖已偏向戰爭文宣之用,但我們仍可藉此得知當時文學家的文學意象與社會概況。特別的是,經由閱讀臺人作家的作品,更可一窺當時臺灣文學家在日本當局高壓統治下,如何以文學創作的方式,寄寓自己的理想與信念。此外,藉由雜誌中刊登的藝術作品,亦能瞭解當時藝術創作的風格、形式與題材。總之,《文藝臺灣》集各式文學與藝術作品之大成,成為當時最為豐富、多元的藝文雜誌,不論在臺灣史、文學史或藝術史的角度上,都具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館址:54043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網址:http://www.th.gov.tw/ 發 行 人 :林金田 行 政 指 導:歐素瑛 總 編 輯 :劉澤民 執 行 編 輯:謝東勝 編 輯 小 組:李西勳 陳惠芳 林志祥 邱滿英 黃淑惠 鐘登崇 王嵐渝 蔣美貞 黃啟泰 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