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悅讀檔案

圖1 《內地式改姓名の仕方》封面
圖1 《內地式改姓名の仕方》封面

《內地式改姓名の仕方》

文/張文南/整理組研究助理

編者:宮山豐源、廣田藤雄
發行日期:昭和16年(1941)6月17日

  隨著中日戰爭如火如荼地展開,日本對於各殖民地如臺灣、朝鮮的人力及物力需求也更加殷切。為強化臺灣屬民的向心力,臺灣總督府延續昭和11年(1936)的「民風作興運動」(註),自昭和12年(1937)起實施一系列「皇民化運動」,其主要內容又可分為宗教與社會風俗的改革、國語運動、改姓名運動、志願兵運動等項目。

  「改姓名運動」,乃是將原有姓名改為日式姓名的運動。昭和15年(1940)2月11日,亦為皇紀2600年之紀元節,臺灣總督府以府令第19號發布「戶口規則」修正條文,開啟了改姓名的途徑。為推廣改姓名運動,官方與民間皆出版不少讀物,如《臺灣改姓名の相談—改姓名に伴ふ名義書換書式》(1941)、《改姓名ノ備考》(1941)、《改姓名讀本》(1943)、《改姓名全書》(1944)等書。本次所要介紹的舊籍—《內地式改姓名の仕方》,即於此背景下出版。

  《內地式改姓名の仕方》於昭和16年出版,由宮山豐源與廣田藤雄(黃鴻藤)兩人編著。編者認為,當時並無適當之參考書,以致時人無法周知改姓名之趣旨、條件、方法。因此,參酌《大日本人名辭書》、《半島に於ける氏設定改名の手續》、《姓名變更解說》、《臺灣書式便覽》等書,彙整編輯成此書。全書共分7章,序言前並有原新竹州勸業課長李讚生之題字—「渾然一體」。

  本書首章,編者節錄總務長官森岡二朗於《臺灣日日新報》之談話,來說明改姓名之趣旨。就其認為,推行改姓名運動不僅呼應日本統治本島之方針,也達成臺灣人欲變更姓名為「內地式」之願望。第2章,說明改姓名之條件。不同於朝鮮之強迫制,臺灣總督府對於改姓名採取許可制。欲更改姓名之臺灣人,其家庭必須為「國語」(日語)常用家庭(家中雖有60歲以上老人,不諳日語者亦無妨),且須致力於培養皇國民之資質涵養,並富公共奉仕(奉獻)之精神。惟對於姓名之更改也有一些限制:歷代天皇的名、諱,不得作為更改之姓、名;歷史上著名人物的氏,不得作為更改之姓;與現有之姓具有緣由之支那(中國)地名,不得作為更改之姓;不適當的姓或名,不得使用。

  第3章,編者說明姓名選擇的方法。第4章及第5章,則羅列日本主要姓氏、男子名、女子名之列表,讓改姓名者能以此作為命名參考。第6章,說明改姓名的申請手續及相關書式內容。第7章,列舉昭和15年(1940)2月至昭和16年(1941)6月間許可變更的新舊姓氏對照表。

  依照統計,全臺灣至昭和18年(1943)底共有17,526戶改姓名,人數計有126,211人,佔當時總人口的2%。昭和19年(1944)1月,臺灣總督府放寬改姓名的許可條件,但是否因此讓改姓名之人數變多,並無精確數據可茲佐證。當時的許多臺灣社會精英,在這波改姓名運動中,或主動或被動地變更自己的姓名,如楊基銓(小柳基銓)、饒維岳(宮崎峯明)、葉清耀(松葉清耀)、林呈祿(林貞六)、簡朗山(綠野竹二郎)、黃欣(國江南鳴)、蔡式穀(桂式穀)、藍蔭鼎(石川秀夫)等人皆是。

  日本於昭和20年(1945)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後,許多臺灣人紛紛將姓名回復。由昭和20年8月至10月的《臺灣總督府官報》中所見,即有楊基文(柳澤文男)、施拱慶(香村健介)、李福長(福永李一)、洪壽南(江澤壽男)等人之例。在戰後初期的《行政長官公署檔案》中,可看見更多關於姓名回復之申請案例。從日治末期至戰後初期的姓名更改現象,多少反映個人於歷史大勢發展下的無奈與因應。


註:民風作興運動,為總督府當局推動的社會教化運動,旨在改善臺灣傳統宗教、戲劇、婚姻、祭祀、葬儀等方面之不良陋習或風氣。

參考資料:
1.周婉窈,〈從比較的觀點看台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1937~1945)〉,《台灣史論文精選》下冊,臺北:玉山社,1996年。
2.蔡錦堂,《戰爭體制下的台灣》,臺北:國立編譯館,2006年。
3.《臺灣總督府官報》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館址:54043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網址:http://www.th.gov.tw/ 發行人:林金田 行政指導:歐素瑛 總編輯:劉澤民 執行編輯:邱滿英 編輯小組:石瑞彬 蕭碧珍 林志祥 邱滿英 黃淑惠 鐘登崇 蔣美貞 王嵐渝 謝東勝 黃啟泰 洪明河 趙麗卿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