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永興壇新廟(前)與舊廟(後)
永興壇新廟(前)與舊廟(後)

見證集集開發的廣盛莊永興壇

文/ 林文龍/本館編輯組研究員


  雍正初年清廷的內山開放政策,加速了先民的移墾腳步。彰化縣東水沙連地區,由於墾民日增,糾紛迭起。乾隆20(1756)年,清廷為了管理新增墾地,乃從閩浙總督喀爾吉善之請,成立水沙連保,俾「耕種男婦,編立保甲,設隘防守,不時稽察」。這時的水沙連保,約當今林圯埔(竹山市區)至社寮、濁水莊之間,以及清水溪畔所謂「下崁」各莊而已。

  稍後,以漳州籍為主的墾民,以林圯埔為據點,再向東推進。首先是乾隆21(1757)年左右,鳳山籍業戶施國義(施世榜之孫)向彰化縣請墾大坪頂土地,由許源培、許學周組成「許廷瑄」業戶,率佃拓墾大坪頂(即今鹿谷鄉全境)。乾隆36(1771)年,漢人拓荒腳步,再深入濁水溪北岸集集地方,有漳州籍邱、黃、劉、許等四姓合股招佃,先在西南溪濱建立第一個村落林尾莊。10年之間,再陸續成立各莊,約在乾隆45(1780)年出現集集街,為水沙連保內林圯埔街之外的又一街區。

  集集地區的拓墾,初由四姓招佃,乾隆末年,因發生糾紛,有大業主楊東興(即楊振文)出面調停,最後全面收購,建立租館,成為集集最重要業戶。依據《南投縣人物志稿》參酌《集集堡紀略》寫成的〈楊東興傳〉記載:「乾隆36年,漳人入據林尾莊,40年建柴橋頭莊。二莊適中之地,民人來往漸繁,45年,遂成街肆,號稱集集。」所言「二莊適中之地」,意指兩莊之中間,林尾莊即林尾里,柴橋頭約在明新書院附近,集集舊街恰在兩莊之間,依所記看,似無問題,但並不完全正確,因集集街出現之前,還有個重要的「廣盛莊」被忽略了。

  廣盛莊主要範圍約當集集市區,信仰中心媽祖廟「廣盛宮」的命名,與廣盛莊當有所關聯。乾隆中葉集集街出現之後,廣盛莊從此逐漸消失,即屬今日媽祖廟所在的集集里,也無相當於小字名的廣盛莊存在。其實在道光《彰化縣志》各保所轄街莊名,沙連保下仍是集集街、廣盛莊並列,顯然兩者是兩個街莊,各自獨立存在,並不重疊。因廣盛莊靠集集街太近,街市發展,廣盛莊自然而然成為集集市區的一部分,如今代遠年湮,可能連在地人也一無所悉了。幸有廣盛莊土地公廟「永興壇」的存在,證以廣盛宮位置,尚能勾勒廣盛莊大致範圍。

  約10年前,偶過八張里(明新書院附近),在公路旁發現有個石造土地公廟,古樸蒼老,於是趨前觀覽,卻赫然發現有乾隆40年的上下款,額鐫「永興壇」。土地公廟以「壇」名,個人是首見,就整個臺灣而言,應該算是稀見,也不無可能是僅見。土地公廟稱「壇」,令人聯想起北京皇家祭地的地壇,永興壇名在清朝時代,有僭越之虞,卻能從乾隆中葉保存至今,的確是異數,也許偏遠地區,不受到注意吧?

  永興壇兩旁刻有對聯:「地中何處非公在」、「天下誰人不子來」,此聯寫得頗帶書卷氣,似乎未見於坊間通俗聯書。上聯言有土地就有土地公,與「田頭田尾土地公」俗諺相呼應;下聯「子來」二字,典出《詩經》:「經始靈臺 ,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子來,據朱熹集傳:「如子趨父事母,不召自來也。」此廟並祀土地公、土地婆,恰如民之父母,子來二字,用得妥切。

  對聯兩旁則是上下款:「乾隆四十年孟夏月 日吉旦立。廣盛莊沐恩眾弟子仝立」,上款是建廟時間,臺灣土地公廟向有「聚落的指標」之稱,有莊必有廟,乾隆40(1775)年農曆4月(孟夏),永興壇建成,代表了廣盛莊建莊告竣。文獻上說乾隆36年,漳人建林尾莊,翌年建湳底莊,40年建柴橋頭莊,45年成集集街,49年建屯田莊,52年建洞角莊,56年建大邱園莊,獨漏廣盛莊建莊時間,推測是廣盛莊消失的早,遂遭到忽略。

  歷史上的廣盛莊,有幾則文獻值得一記。姚瑩《埔裏社紀略》:「越獅仔頭山,至集集舖(埔)、廣盛莊,更越山東行10里,至水裏社之柴圍。」可知道光年間由獅仔頭山(今攔河偃北岸)入今水里,是先到集集,再經廣盛莊。

  其次,北路理番同知鄧傳安巡視水沙連(日月潭),有〈水沙連紀程〉記其事,提到在廣盛莊抽調社丁及屯丁事:「顧深入異域,未可無衛,於是先次廣盛莊,令眾社丁屬徒百人,益以屯丁四十人。」社丁,指的是水沙連社社丁,歸社丁首管理,最早駐社寮;屯丁,指的是乾隆末年福康安設立「番屯」協助守隘的各社屯丁。據此得知道光初年,社丁、屯丁,均駐廣盛莊。

  集集街、廣盛莊、柴橋頭莊及八張犁莊,四者建構了今集集市區以至明新書院之間廣闊街路,現今行政區域的村里重新劃分整併,過去的莊界極為模糊,夾在中間的廣盛莊遂分別併入集集里及八張里。古人建立閤莊土地公廟,有個大原則,便是依「土地公把水口」觀念,建於莊尾,守住該莊錢財,再依水流方向定座向。永興壇現址民生一路推測是廣盛莊的莊尾;媽祖廟廣盛宮,約在舊街中央,其命名廣盛,顯然坐落之地,是廣盛莊一部分。集集街,舊稱集集埔,埔為未開發草地之意,開發初期,各莊找一位置適中草地結市,進行貿易,久之商人雲集,乃一躍而成集集街。初期之集集街,推測只在廣盛宮以西,清季開山之後,腦務興起,集集街往東延伸,廣盛莊漸次併入,最後走入歷史。

  在經濟起飛,普遍改建大廟的風氣之下,永興壇也不免俗,當地信眾為土地公、土地婆蓋了舒適的新居,並且升格為「永興宮」,依所懸掛匾額判斷,新廟應落成於民國73年中秋。這次建廟並非拆建,而是於廟埕新建,舊廟仍存留於廟後,不失為雙贏的做法;一新一舊,一大一小,形成強烈對比。永興壇雖小,難得的對聯銘刻,見證集集移民拓墾歷史,猶如一顆璀璨明珠,希望南投縣政府能比照聖蹟亭之類小型石造建築,指定為縣定古蹟,以利維修,傳諸久遠。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館址:54043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網址:http://www.th.gov.tw/ 發 行 人 :林金田 行 政 指 導:歐素瑛 總 編 輯 :劉澤民 執 行 編 輯:謝東勝 編 輯 小 組:石瑞彬 蕭碧珍 邱滿英 黃淑惠 鐘登崇 王嵐渝 蔣美貞 黃啟泰 洪明河 趙麗卿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