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近期活動

「老頑童寧可八十藝文回顧展」4月1日開展
展覽期間:100年4月1日(五)至100年5月18日(三)
展覽地點:本館福爾摩沙特展室(文物大樓1樓)
開幕時間:100年4月9日(六)下午2:30
開幕地點:本館文物大樓2樓大廳
歡迎蒞臨參觀
「黃照芳油畫展」4月1日開展
展覽期間:100年4月1日(五)至100年5月17日(二)
展覽地點:本館蓬萊鄉情特展室(文物大樓3樓)
開幕時間:100年4月9日(六)上午10:00
開幕地點:本館文物大樓2樓大廳
歡迎舊雨新知蒞臨參觀
 

悅讀檔案

辜顯榮與鹿港新祖宮
  清乾隆51(1786)年臺灣發生林爽文事件,隔年8月福康安率水師由福建崇武澳渡海來臺。據傳說清軍於海途中忽遇颶風侵襲,海浪波濤洶湧,全軍譁然,於是虔禱媽祖,果得庇佑,一時風平浪靜。福康安於鹿港順利上岸後,相信是受媽祖的庇佑,遂奏請朝廷賜帑金,於臺灣府城及鹿港二地敕建天后宮。原本鹿港已有天后宮,此為雍正3(1725)年由施世榜獻地遷建。而福康安又奏請新建,故原本天后宮稱為舊祖宮,新敕建天后宮稱為新祖宮。兩宮均有福康安敬獻之匾額,舊祖宮掛有「恩霑海國」,新祖宮則為「后德則天」。

  日治後辜顯榮帶領日軍進入鹿港時,因缺乏倉庫,而佔領新祖宮。後日軍撤出,該廟又歸鹽務支局作為廳舍,後改為專賣支局所屬。後專賣支局遷移他處,欲將該廟拆毀,材料供作新廳舍建築之用。鹿港人民甚感歎惜,遂推舉辜顯榮為總代,於明治40(1907)年9月3日向臺灣總督陳情將該廟歸還鹿港人民。其「歎願書」內容錄如下:
  「右之土地廟宇元清國乾隆五拾五年大將軍福康安倡議招集鹿港之官民而建設者,內崇祀天上聖母神像(一名媽祖)為護國安民之主旨,春秋祭祀,迄今百餘年矣。是臺灣有數之古廟也。迨我帝國領臺,軍隊來鹿,缺乏倉庫。斯時顯榮任當地保良局長,即將此廟貸與軍隊司令官為倉庫,嗣後軍隊撤回,倉庫被免。適逢政府鹽政施行,又將此廟貸付鹽務支局作為廳舍。故土地調查時,即為該局官長申告,而顯榮等以為政府管理亦可永垂不朽,深以為慰。今者政府專賣支局他處新築,聞欲將此廟宇取折。而鹿港人民甚是歎息,以為百餘年臺灣有數之古廟而一旦毀棄,大有不忍,且其材料亦不合新築之用,毀之則政府亦無大利益,不毀之則鹿港人民受有大利益也。現際天上聖母神像無處安置,若果支局廳舍別為新築,該廟不用,顯榮等乞請督憲閣下恩准將右記之土地廟宇下付鹿港人民,重加修理,仍舊安置天上聖母神像,兼以保存百餘年之古廟,則督憲再造之恩,實鹿港數萬人民無窮之幸也,此段奉願候也。」〈官有土地建物并附屬物讓與ノ件(辜顯榮) (臺灣總督府檔案 V05176\A003\029)〉

  明治40(1907)年9月11日代理專賣局長增澤有將此事及該歎願書陳報民政長官祝辰巳。臺灣總督府總務局長大島久滿次立即函囑彰化廳長小松吉久調查此案。同年11月18日彰化廳長小松吉久函覆總務局長大島久滿次調查結果,謂辜顯榮歎願書內容大致符合事實,但雖說當初貸與軍隊,實際上是由軍隊佔領。後來於製作廟宇臺帳時,該廟已充作專賣支局廳舍使用,屬官有地。因此天上聖母神像被移至安靖宮。由於不具備廟宇之性質,故未登錄於寺廟臺帳上。且當初由鹿港保良局長辜顯榮帶領軍隊進入鹿港,佔領該廟,供作倉庫使用,自然歸軍隊所有,而未支付購買代價。土地調查當時文件移交給財務局。且該廟為鹿港地方民眾信仰深厚之廟。即該廟當初遭日軍佔領,分文未付,於明治29(1896)年歸於國庫,明治32(1899)年11月由陸軍監督部移交給專賣局。

  明治41(1908)年2月8日民政長官函詢專賣局長有關還廟於人民之意見。2月15日專賣局長宮尾舜治函覆大致無礙。隨後民政長官亦通知彰化廳長將該廟補登錄於寺廟臺帳等事宜。(臺灣總督府檔案 V05176\A003\044)〉同年4月8日臺灣總督以指令第1223號將該廟還給鹿港人民。5月6日彰化廳長小松吉久寄送來補登錄之該廟臺帳,至此該廟名實俱復,稱為「新祖宮」。5月20日辜顯榮對該指令提出承諾書後,明治42(1909)年1月7日從專賣局手中拿回該廟及其附屬物。新祖宮日治時期地址為彰化廳馬芝堡土名大有口第51番地,現位置為鹿港鎮埔頭街96號。隨後辜顯榮便擔任該廟管理人,並重修廟宇,又敬獻「表海揚休」匾。

  辜顯榮為日治時期臺灣史上重要人物,其評價爭議頗多。但由以上史實可知,新祖宮之存續實有賴於辜氏之陳情,否則勢將灰飛煙滅矣。
《國民革命運動與臺灣》
  《國民革命運動與臺灣》為「現代國民基本知識叢書」第三輯之一冊。民國41(1952)年,時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長的張其昀,創立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出版「現代國民基本知識叢書」,預定每輯百冊、一年一輯,共計7輯、388種、620冊(其中:編著270種、430冊,翻譯118種、190冊)。
 

民俗文物小常識

翹頭案
翹頭案


  臺灣稱翹頭案為帖案或官事桌,通常其形式窄而面寬呈長條狀,案面用厚板,兩端起翹相當明顯,昂起有力,而四腿縮進於兩端之內半尺有餘,外側有刻鏤出卷雲形的唐草紋牙頭,形大而厚實。常放置在門廳屏牆之下或側廳門的對牆;而書齋裡臨窗處或粉牆邊也可放置,以展讀字畫卷軸遣興。
平頭案
平頭案

  平頭案與翹頭案的造型,除了案面兩端相異之外,其餘案面窄,案面呈長條狀、牙子、牙條、橫棖、腿足等的變化大致類似,平頭案顧名思義就是案面兩端無翹起橫木,向兩邊伸出。平頭案也包括小型案桌如小案、條案、架几案等長條面窄形式的桌案。
 

臺灣人‧臺灣事

見證集集開發的廣盛莊永興壇
見證集集開發的廣盛莊永興壇

  雍正初年清廷的內山開放政策,加速了先民的移墾腳步。彰化縣東水沙連地區,由於墾民日增,糾紛迭起。乾隆20(1756)年,清廷為了管理新增墾地,乃從閩浙總督喀爾吉善之請,成立水沙連保,俾「耕種男婦,編立保甲,設隘防守,不時稽察」。這時的水沙連保,約當今林圯埔(竹山市區)至社寮、濁水莊之間,以及清水溪畔所謂「下崁」各莊而已。

  稍後,以漳州籍為主的墾民,以林圯埔為據點,再向東推進。首先是乾隆21(1757)年左右,鳳山籍業戶施國義(施世榜之孫)向彰化縣請墾大坪頂土地,由許源培、許學周組成「許廷瑄」業戶,率佃拓墾大坪頂(即今鹿谷鄉全境)。乾隆36(1771)年,漢人拓荒腳步,再深入濁水溪北岸集集地方,有漳州籍邱、黃、劉、許等四姓合股招佃,先在西南溪濱建立第一個村落林尾莊。10年之間,再陸續成立各莊,約在乾隆45(1780)年出現集集街,為水沙連保內林圯埔街之外的又一街區。

  集集地區的拓墾,初由四姓招佃,乾隆末年,因發生糾紛,有大業主楊東興(即楊振文)出面調停,最後全面收購,建立租館,成為集集最重要業戶。依據《南投縣人物志稿》參酌《集集堡紀略》寫成的〈楊東興傳〉記載:「乾隆36年,漳人入據林尾莊,40年建柴橋頭莊。二莊適中之地,民人來往漸繁,45年,遂成街肆,號稱集集。」所言「二莊適中之地」,意指兩莊之中間,林尾莊即林尾里,柴橋頭約在明新書院附近,集集舊街恰在兩莊之間,依所記看,似無問題,但並不完全正確,因集集街出現之前,還有個重要的「廣盛莊」被忽略了。

  廣盛莊主要範圍約當集集市區,信仰中心媽祖廟「廣盛宮」的命名,與廣盛莊當有所關聯。乾隆中葉集集街出現之後,廣盛莊從此逐漸消失,即屬今日媽祖廟所在的集集里,也無相當於小字名的廣盛莊存在。其實在道光《彰化縣志》各保所轄街莊名,沙連保下仍是集集街、廣盛莊並列,顯然兩者是兩個街莊,各自獨立存在,並不重疊。因廣盛莊靠集集街太近,街市發展,廣盛莊自然而然成為集集市區的一部分,如今代遠年湮,可能連在地人也一無所悉了。幸有廣盛莊土地公廟「永興壇」的存在,證以廣盛宮位置,尚能勾勒廣盛莊大致範圍。

  約10年前,偶過八張里(明新書院附近),在公路旁發現有個石造土地公廟,古樸蒼老,於是趨前觀覽,卻赫然發現有乾隆40年的上下款,額鐫「永興壇」。土地公廟以「壇」名,個人是首見,就整個臺灣而言,應該算是稀見,也不無可能是僅見。土地公廟稱「壇」,令人聯想起北京皇家祭地的地壇,永興壇名在清朝時代,有僭越之虞,卻能從乾隆中葉保存至今,的確是異數,也許偏遠地區,不受到注意吧?

  永興壇兩旁刻有對聯:「地中何處非公在」、「天下誰人不子來」,此聯寫得頗帶書卷氣,似乎未見於坊間通俗聯書。上聯言有土地就有土地公,與「田頭田尾土地公」俗諺相呼應;下聯「子來」二字,典出《詩經》:「經始靈臺 ,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子來,據朱熹集傳:「如子趨父事母,不召自來也。」此廟並祀土地公、土地婆,恰如民之父母,子來二字,用得妥切。

  對聯兩旁則是上下款:「乾隆四十年孟夏月 日吉旦立。廣盛莊沐恩眾弟子仝立」,上款是建廟時間,臺灣土地公廟向有「聚落的指標」之稱,有莊必有廟,乾隆40(1775)年農曆4月(孟夏),永興壇建成,代表了廣盛莊建莊告竣。文獻上說乾隆36年,漳人建林尾莊,翌年建湳底莊,40年建柴橋頭莊,45年成集集街,49年建屯田莊,52年建洞角莊,56年建大邱園莊,獨漏廣盛莊建莊時間,推測是廣盛莊消失的早,遂遭到忽略。

  歷史上的廣盛莊,有幾則文獻值得一記。姚瑩《埔裏社紀略》:「越獅仔頭山,至集集舖(埔)、廣盛莊,更越山東行10里,至水裏社之柴圍。」可知道光年間由獅仔頭山(今攔河偃北岸)入今水里,是先到集集,再經廣盛莊。

  其次,北路理番同知鄧傳安巡視水沙連(日月潭),有〈水沙連紀程〉記其事,提到在廣盛莊抽調社丁及屯丁事:「顧深入異域,未可無衛,於是先次廣盛莊,令眾社丁屬徒百人,益以屯丁四十人。」社丁,指的是水沙連社社丁,歸社丁首管理,最早駐社寮;屯丁,指的是乾隆末年福康安設立「番屯」協助守隘的各社屯丁。據此得知道光初年,社丁、屯丁,均駐廣盛莊。

  集集街、廣盛莊、柴橋頭莊及八張犁莊,四者建構了今集集市區以至明新書院之間廣闊街路,現今行政區域的村里重新劃分整併,過去的莊界極為模糊,夾在中間的廣盛莊遂分別併入集集里及八張里。古人建立閤莊土地公廟,有個大原則,便是依「土地公把水口」觀念,建於莊尾,守住該莊錢財,再依水流方向定座向。永興壇現址民生一路推測是廣盛莊的莊尾;媽祖廟廣盛宮,約在舊街中央,其命名廣盛,顯然坐落之地,是廣盛莊一部分。集集街,舊稱集集埔,埔為未開發草地之意,開發初期,各莊找一位置適中草地結市,進行貿易,久之商人雲集,乃一躍而成集集街。初期之集集街,推測只在廣盛宮以西,清季開山之後,腦務興起,集集街往東延伸,廣盛莊漸次併入,最後走入歷史。

  在經濟起飛,普遍改建大廟的風氣之下,永興壇也不免俗,當地信眾為土地公、土地婆蓋了舒適的新居,並且升格為「永興宮」,依所懸掛匾額判斷,新廟應落成於民國73年中秋。這次建廟並非拆建,而是於廟埕新建,舊廟仍存留於廟後,不失為雙贏的做法;一新一舊,一大一小,形成強烈對比。永興壇雖小,難得的對聯銘刻,見證集集移民拓墾歷史,猶如一顆璀璨明珠,希望南投縣政府能比照聖蹟亭之類小型石造建築,指定為縣定古蹟,以利維修,傳諸久遠。
「臺灣文獻步道」之意涵(五)
「臺灣文獻步道」之意涵(五)
  龍瑛宗是日治時期重要的小說家,曾說:「我所以不停的寫,只是不願讓這一段歷史空白,想藉文字給子孫們留下記錄,讓他們瞭解在異族統治下所受到的羞辱和無以言對的痛苦。我實在有責任記下這段坎坷的經驗。」
 

新書出版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Ⅰ、Ⅱ
  當16、17世紀西歐各國興起重商主義及海外探險、殖民活動時,臺灣島嶼以其於東北亞及東南亞交叉點的重要地理位置,成為當時西方列強競爭及亟欲打開中、日門戶下的焦點,曾分別為西班牙、荷蘭所據。故有關臺灣歷史研究的文獻,除中文文獻外,尚涵括各種語文之海外史料,其價值除本身典藏的意義,對檔案內容的整編,更是臺灣史研究的重要基礎之一。
   

館務訊息

臺灣文獻專題演講-淡新檔案裡的驚奇
臺灣文獻專題演講-淡新檔案裡的驚奇
日本國立大阪大學法學部教授三阪佳弘等蒞館參訪
日本國立大阪大學法學部教授三阪佳弘等蒞館參訪
國際土地政策研究訓練中心參訪團蒞館參訪
國際土地政策研究訓練中心參訪團蒞館參訪
「百年風華-臺灣五大家族特展」第三次籌備會議
「百年風華-臺灣五大家族特展」第三次籌備會議
國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名譽所員阿部洋教授等蒞館參訪
國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名譽所員阿部洋教授等蒞館參訪
澎湖「日軍震洋特別攻擊隊」相關史料蒐集與遺跡現勘活動
澎湖「日軍震洋特別攻擊隊」相關史料蒐集與遺跡現勘活動
100年度「獎勵出版文獻書刊暨推廣文獻研究」申請
100年度「獎勵出版文獻書刊暨推廣文獻研究」申請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館址:54043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網址:http://www.th.gov.tw/ 發 行 人 :林金田 行 政 指 導:歐素瑛 總 編 輯 :劉澤民 執 行 編 輯:謝東勝 編 輯 小 組:石瑞彬 蕭碧珍 邱滿英 黃淑惠 鐘登崇 王嵐渝 蔣美貞 黃啟泰 洪明河 趙麗卿
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