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悅讀檔案
《國民革命運動與臺灣》封面
《國民革命運動與臺灣》
文/郭淳瑜/本館整理組研究助理
作者:黃朝琴等
出版日期:民國44(1955)年9月
出版單位: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國民革命運動與臺灣》為「現代國民基本知識叢書」第三輯之一冊。民國41(1952)年,時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長的張其昀,創立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出版「現代國民基本知識叢書」,預定每輯百冊、一年一輯,實際共計7輯、388種、620冊(其中:編著270種、430冊,翻譯118種、190冊)。
本書共收錄10位作者的文章,分別為:黃朝琴〈國民革命運動與臺灣〉、謝東閔〈臺灣光復與國民革命運動〉、黃純青〈中國大陸革命與臺灣革命〉、林熊祥〈臺胞在國民革命第三期中的任務〉、黃國書〈貢獻一切力量完成革命任務〉、黃啟瑞〈臺灣光復運動與翁俊明先生〉、楊雲萍〈國民革命運動對於臺灣的影響〉、毛一波〈天地會之起源和發展及其與國民革命的關係〉、眭雲章〈中國國民黨與臺灣〉、陳漢光〈我對於臺灣革命運動的新觀念〉。
本書發行於民國44(1955)年,卷頭書明「臺灣光復十周年紀念」,是時國民政府已遷臺逾5年。在經歷韓戰後,遷臺時所設想的迅速反攻大陸已成為不可能之事,此時國民政府的對臺經營方針也由流寓之所轉為反攻基地。因此,如何鞏固臺人的國家認同,便成為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對於經歷日本50年殖民統治的臺灣民眾而言,早於1895年便脫離了清國人民的身份,更遑論是1911年10月10日才建立的中華民國。為了加強臺灣民眾對中華民國的國家認同,本書所收錄的文章,或從明鄭時反清的角度,或以清廷割讓臺灣時對日本的反抗,或是日治時臺籍人士對革命的呼應,以及臺灣文化協會等自治的訴求及各種反抗,並以民國成立後臺人前往中國任職,及抗戰時投入國軍等各種例子。來說明臺人一直以來的革命精神,是與革命軍及國民政府的理念一致。
綜觀本書的作者經歷,便可看出文章收錄是經過審慎思考的。作者中的黃朝琴、謝東閔、黃國書為半山派的從政者,黃朝琴時任臺灣省議會議長,謝東閔時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副秘書長及臺灣省政府秘書長,黃國書時任立法院副院長、為二戰中著名的臺籍將領。黃純青及林熊祥先後為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的首長,於臺人的文化圈中頗具影響力。黃啟瑞為當時的臺北市議會議長。陳漢光為《臺灣風物》的發行人,楊雲萍為主編;毛一波及眭雲章皆為國民黨中重要的文人,毛一波後來也成為《臺灣風物》的主編。
為塑造臺人的國家認同,建立臺人與中華民國政府的歷史連結,《國民革命運動與臺灣》一書中所選擇的作者,俱皆與臺人有著密切聯繫,臺籍者皆為黨政及文化界之要角,非臺籍者也是學養俱佳之人。這樣的作者選擇及文章收錄,便是希望以貼近臺人的角度出發,不讓臺人對撰文者及文章反感,從而達成連結國民革命與臺灣之目的。
參考資料:
1.「現代國民基本知識叢書」,中華百科全書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947〉(檢索日期中華民國100年3月28日)。
2.張其昀、黃朝琴、謝東閔、黃啟瑞、黃國書、楊雲萍,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E9%A6%96%E9%A1%B5〉(檢索日期中華民國100年3月28日)。
3.黃朝琴、謝東閔、黃純青、林熊祥、楊雲萍,臺灣大百科,文建會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index〉(檢索日期中華民國100年3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