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可愛的仇人》封面
《可愛的仇人》封面

「阿Q之弟」徐坤泉

文/ 林文龍/本館編輯組研究員

  戰後成立的臺灣省通志館,以及改制後的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是個臥虎藏龍的機關,首任館長(主任委員)林獻堂出身霧峰林家,他是日治時期領導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與臺灣總督府作抗爭的社會領袖,有「臺灣民族運動先驅者」的殊榮。在林獻堂號召之下,館(會)內薈萃了不少文化界的精英,尤其是文學方面,傳統文學、新文學,兼而有之。就新文學而言,張文環、陳虛谷、廖漢臣、徐坤泉等都是知名人物,張文環、陳虛谷,較早離開省文獻會,各闖出一片天,都有全國性的知名度;廖漢臣留在文獻會,寫作不輟,留有不少經典作品,在戒嚴體制時代,許多人的「認識臺灣」,都由其書間接而來;徐坤泉命運坎坷,英年早逝,省文獻會前主委林衡道說他是「“臺灣人的悲哀”最典型人物」,令人感嘆!

  徐坤泉是現今澎湖望安人,明治40(1907)年出生於將軍澳,少年時代因家庭生活困苦,一如許多澎湖鄉親,選擇了港都高雄作為他們奮鬥的出發點。於大正7(1918)年定居高雄旗津的徐坤泉,仍無法進入體制內的公學校就讀,只能接受半工半讀的書房教育。當時旗津陳錫如的留鴻軒書房,最負盛名,徐坤泉也順理成章,成為留鴻軒子弟,並參與旗津吟社活動。

  隨著陳錫如的逝世,留鴻軒子弟分散各處。昭和2(1927)年,徐坤泉定居臺北,也在留學中國風氣的激盪之下,負笈廈門英華書院、香港拔萃書院,再由香港前往上海,進入上海聖約翰大學,他的流利白話文,便是得力於這趟學習之旅。大學畢業後,最初擔任「臺灣新民報」海外通信記者,足跡遍及日本、南洋等地,也開始從事小說寫作。昭和10(1935)年,「臺灣新民報」調回臺北總社,於是在該報日刊學藝欄連載發表長篇小說《暗礁》、《可愛的仇人》、《靈肉之道》諸作,成為家絃戶誦的作品,擁有中下階層廣大的讀者群,就連人力車伕、旅社女傭,都喜歡閱讀。

  昭和12(1937)年7月,爆發了日本侵華戰爭,臺灣進入戰時體制;然而《臺灣新民報》已先在3月31日,提前結束了漢文欄的刊行,徐坤泉只得另謀他棲。恰好這時的《風月報》正謀復刊,希望借重徐坤泉魅力,聘請他擔任主編。徐坤泉接手之際,正值戰爭時期,臺灣島內經濟蕭條,《風月報》經營本已不易,這時更加惡化,於昭和18(1943)年10月被迫停刊。

  《風月報》結束,徐坤泉轉往中國大陸發展,這段經歷,據林衡道說法是「日本官方對徐坤泉的中文言情小說很不高興,在中日戰爭前夜加以迫害,所以逃亡到中國大陸,在湖南長沙擔任永安堂虎標萬金油的總經理,頗有建樹。但是中國政府懷疑他是日本間諜,就將他逮捕,永安堂幫他保釋,遭遣回臺灣,到了臺灣以後,他又被日本憲兵以中國間諜的罪名逮捕下獄,後來不得已才以替日本軍隊做事為交換條件而獲得釋放。臺灣光復以後,他又被中國政府以戰犯的名義逮捕,判刑一年半。」徐坤泉受到日本政府迫害,林衡道所言可能是事實,但證以《風月報》的刊行,時間絕不可能是「中日戰爭前夜」,如真有此事也應在該報停刊之前。此外,徐坤泉「不得已才以替日本軍隊做事為交換條件」一事,如果屬實,則與他後來擔任汪精衛政府的「和平建國軍」參謀有密切關係。

  民國38(1949)年7月1日,臺灣省通志館改制為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林獻堂聘請了許多知識精英進入省文獻會服務,徐坤泉的職稱,頗為含糊,有人說是編纂、委員或編纂委員,委員或編纂委員,前者查無確切史料,後者無此職稱,《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續志》記載則是編纂,並有到職日期民國39(1950)年9月,理應有檔案可據,較為正確,但經詢人事單位,館內只有簡單的徐坤泉資料,職稱是「協纂」,《臺灣省通志》文學篇第二冊前有纂修者廖漢臣之說明,提及徐坤泉,一再稱他為「徐故協纂」,當時人記當時事,加上人事資料,徐坤泉擔任省文獻會協纂是最可靠的說法。

  省文獻會主要職掌是纂修臺灣省通志,自非從事新文學創作的臺籍作家所能勝任,加上部份人還有語文上的障礙(如張文環),影響了修志工作。徐坤泉有漢學基礎,白話文流利,對於修志工作應該勝任愉快,不料與廖漢臣、張文環合撰的《臺灣省通志稿‧學藝志文學篇》,竟然遭禁。省文獻會前委員王世慶曾提及此事:「一般來說,政府不曾對文獻會送審的稿件加以否定,文學篇卻是例外。原本文獻會請廖漢臣、徐坤泉及張文環等人,撰寫日治時期的臺灣新文學的發展,但卻不知何由被禁止」。

  檢視後來公開發行的《文學篇》,共有三冊,第一冊「乾嘉以前之詩」,係由徐坤泉執筆並出版。民國43(1954)年7月,徐坤泉以肝癌病發逝世,第二、三冊由廖漢臣繼續完成。廖漢臣在第二冊前詳細其事:「本志文學篇之纂修,原由徐故協纂與本人分任其事。日治時期以前,由徐故協纂主之,日治以後,由本人主之。嗣因徐故協纂罹病急逝,乃由本人續修其稿……。」廖漢臣所記,只是針對「現況」敘述,之前遭禁原委,隻字不提,推測徐坤泉及張文環都長於日治時期新文學,尤其是徐有《臺灣新民報》、《風月報》主編經驗,交遊廣闊,由他們執筆最為妥洽,起初的日治時期撰稿名單,當有張、徐兩人。既發生遭禁風波,顯然第三冊日治時期新文學已經完成初稿。事件之後,徐坤泉鬱鬱而終,張文環落得「該員工作不力對於編纂省志迄無成績」遭到解聘。語文問題,向來是關注焦點,事件後的不配合(不修改或不重寫),可能才是致命傷。最後,廖漢臣臨危受命,收拾殘局,《文學篇》第三冊不再出現新文學篇幅。稍後,即民國43年12月10日臺北市文獻會出版的《臺北文物》第三卷第三期「新文學、新劇運動專號續集」,遭到臺灣省政府教育廳查禁沒收,可算是通志《文學篇》稿遭禁的餘波盪漾。

  徐坤泉筆名為「阿Q之弟」,阿Q是魯迅筆下的虛擬人物。為徐坤泉《可愛的仇人》作插畫的雞籠生說:「阿Q是個弱小民族中的弱小者,是個無抵抗主義中的無抵抗者,他至死不明身犯何罪?何謂死刑?當局為何置他於死地?」阿Q已矣,徐坤泉特立獨行,以傳承阿Q精神為己任,「阿Q之弟」命名意義在此,證以上引林衡道之言,徐坤泉屢次遭受不同政權逮捕,真有「不明身犯何罪」的無奈!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館址:54043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網址:http://www.th.gov.tw/ 發 行 人 :林金田 行 政 指 導:歐素瑛 總 編 輯 :劉澤民 執 行 編 輯:鐘登崇 編 輯 小 組:石瑞彬 蕭碧珍 邱滿英 黃淑惠 王嵐渝 蔣美貞 謝東勝 黃啟泰 洪明河 趙麗卿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