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悅讀檔案

大嵙崁撫墾署長宮之原藤八敘述漢蕃恩怨(臺灣總督府檔案000045340190334)
大嵙崁撫墾署長宮之原藤八敘述漢蕃恩怨(臺灣總督府檔案000045340190334)

日治初期對大嵙崁原住民贈與刀劍之綏撫策略

文/王學新/本館整理組研究員

  昔日大嵙崁(今大溪)地方原住民素有出草獵頭習俗,自清代起,官民在水流東、竹頭角、馬武督等地構築碉堡,駐紮隘勇防禦,而建立起拓殖事業,新開闢之土地頗多。日治後清隘勇撤去,地方佃民自行持槍防禦,並繼續開墾製腦之事業。而1895年反日勢力蜂起,殘黨逃入山地,日軍前往討伐,隨即沒收當地人民之凡可稱為武器之槍械彈藥刀劍等類,以致山邊人民無從自衛。於是原住民群起襲擊,奪回其祖先之土地,而出現不少被稱為「蕃人奪回地」之土地。當時烏塗堀、頭寮、三層、尾寮等地,當地人被殺害者不計其數。

  當時大嵙崁撫墾署長宮之原藤八負責綏撫原住民並管理開墾事宜,他到任後致力招致各社,諭示其勿濫逞殺害。但該地原住民也陳述彼等與漢人之恩怨由來已久,難以短期內化解。又表示在山上一日無刀劍槍械就無法生活,又無從購得刀劍槍械,以致一旦槍械破損或刀劍變鈍時,即派不上用場,故請求日本政府給與槍械刀劍。

  署長宮之原藤八答以槍支無法給與,至於刀劍,若獲臺灣總督府許可,則可給與。於是他與原住民一同進入蕃地視察,而相信槍械刀劍確為其生活之必需品,無論建築房屋,割取茅草,製作器具,砍伐木材等,皆要刀劍否則不為功。並認為刀劍絕非僅是用來殺人之兇器。又以為當地原住民熱愛且相信日本人,因此若誘導得宜,可促使彼等脫離曚昧野蠻之域。但輸入文明首先必須開鑿道路,以便往來。因此宮之原藤八告知社眾:若我能給與刀劍,則請刈除道路之茅草,以便利來往通行。社眾欣然同意。故1896年9月11日宮之原藤八陳報民政局長水野遵請求贈與原住民刀劍案。計贈與刀3,000把(每把價格80錢),總價約2,400圓。

  此案未立即獲准,當時殖產部長押川則吉要求其查明原住民與漢人之恩怨由來。1896年9月29日宮之原藤八回報,其中赤裸裸的述及漢蕃恩怨如下:

蕃眾與土民間所存之宿怨其淵源自何時起,實難以作出精確之調查,但深信絕非一朝一夕之故,其互相疾視反目之程度實難以想像。……先前巡視舌蚋笋地方時,曾注意到蕃眾對土民之感情如何?只要是稱呼為男子者,即使是三尺童子亦皆希望獲得有辮髮之頭顱。此畢竟是教育所使然,壯者教育幼者謂土民為蕃人之仇敵,故幼者之腦袋裡烙印著與土民有不共戴天之仇之觀念,而成為獎勵武藝之一端。此為對土民懷有宿怨之結果,其根柢非常堅固。彼蕃眾汲汲於洗雪鬱積於腦裡之宿怨,而懷有臥薪嚐膽亦不辭之決心。反過來聽說土民之所作所為方面,彼等疾視蕃眾之餘,若擊斃一蕃人,則左鄰右舍相集,剁其肉而食,以消其宿怨,如此野蠻情景,至今依然上演。而土民似乎毫不忌諱地訴說此事。

  宮之原藤八重申刀劍絕非僅是殺人之兇器,而是山地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以溫和之手段來撫育早已無望,清政府採取不與原住民寸鐵之方針也不能達到預期之效果,反而會激怒原住民,使其倍逞殺戮。且目前社眾人手一刀,每家皆備有槍枝,故不能說給與刀劍會助長彼等殺戮能力。倒不如說若給與彼等此物,則可顯示出日本政府之寬宏大量。此恰如訓導小孩一般,給與彼等喜好之糖果等物以逐漸引導。故贈與刀劍或可成為誘導彼等逐漸脫離蠻域之手段。

  此案仍不獲殖產部長押川則吉同意,1896年10月3日押川函覆:可將刀劍授與之法改為授予農具,即鋤頭、柴刀、鐮刀之類。

  於是宮之原藤八親自赴府協議,始獲臺灣總督府認可,並決定於1897年度實施。

  至於實施後情形如何?據1898年8月份三角湧辨務署長里見義正陳報有關蕃人蕃地之事務及情況報告:「舊撫墾署時期曾自內地購入蕃刀數千支贈與各蕃人,惟刀型不為蕃人所喜好,且其刀刃比本島土民所製者更鈍,故請求更換,幾乎不勝其煩。」

  原本以為原住民頗愛日本刀,但1897年10月赴日觀光歸來的原住民各社長於臺灣總督府獲頒日本刀後,歸途時來到大嵙崁撫墾署,表示日本刀不便使用,請換成日常所用的蕃刀。說罷,放下日本刀而離去。

  由此可知,原住民出草所用的蕃刀,還是以漢人所製者為最愛,而呈現弔詭的情形。其取得自有秘密管道,一把售價一圓至一圓半。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館址:54043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網址:http://www.th.gov.tw/ 發 行 人 :林金田 行 政 指 導:歐素瑛 總 編 輯 :劉澤民 執 行 編 輯:黃淑惠 編 輯 小 組:石瑞彬 洪瑞豐 林志祥 邱滿英 黃淑惠 謝東勝 鍾達諸 黃啟泰 洪明河 林春綢 趙麗卿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