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悅讀檔案
臺灣風俗誌之封面
《臺灣風俗誌》
文/林瑄茹/本館整理組研究助理
作者:片岡巖
出版社:臺灣日日新報社
出版日期:大正10(1921)年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為了在臺灣實行殖民統治之便,陸續展開一連串的調查,如土地調查(1898~1904年)、國勢調查(1905年開始,每隔5年施行)與林野調查(1910~1925年),及臨時臺灣舊慣調查(1901年)等,不僅使日本便於掌握臺灣自然資源與人口變遷,亦能了解民眾心理與社會狀況,以利各項政策之推展。除了上述官方主導的各項調查以外,民間的研究及專書的出版亦是不遑多讓,《臺灣風俗誌》為其中代表。
《臺灣風俗誌》為日治大正時期任職臺灣總督府法院通譯官的片岡巖(註)所著,作者認為臺灣總督府當局若想開導同化臺灣民眾,使其對殖民當局心悅誠服,必須先熟悉同理人民心理;若想詳熟民眾心理,則可從探究當地故有之風俗習慣入手,並善加利用,將可收啟蒙之效。因此作者利用公務之暇,開始涉獵各種書籍文獻,記錄口耳相傳的風俗習慣,加以彙總研究,並融合其擔任法院通譯時的各項見聞與經驗,藉語言及職務上的便利而能孜孜不倦廣摭博採,歷時10餘年完成本書,而本書不單只是對風俗習慣之描繪,更隱喻著矯正風俗之意。
《臺灣風俗誌》,全書共分為12集,內容豐富,舉凡臺灣人的生老病死、居家生活、良風陋俗、階級行業、日用文字、音樂、演劇、遊戲、趣聞、俚諺、傳說、迷信、巫覡、宗教、民亂……等,附錄並詳列植物、動物、礦物之介紹。以下茲將各集內容略作敘述:
第一集:
介紹臺灣人的生產、結婚、葬儀、年節、日常起居等5章。詳列從生到死,人生各歷程之習俗與禁忌,如婦人生產的部份從懷胎之「病囝」(害喜)、「換斗」(栽花、變胎)之迷信、生產方式、產後調養及嬰兒之滿月、收涎、週歲等儀式。
第二集:
描述臺灣人的家屋、服裝、使用布帛種類、髮型、裝飾品、纏足、食物、雜業、產業用具等。此集對臺灣人的食衣住行等多所著墨,如婦女髮型就有龍鳳髻、觀音鬃、龍船鬃、麵線鈕、龜仔頭等;食物種類則有蕃薯簽、米粉、粿、豆花等,琳瑯滿目,繁不及備。
第三集:
提到臺灣人的善良風俗、階級、花柳界、演劇、武術家、私刑、人身買賣、養子及契子、結拜、禮帖、宴席、店號、新居、日用文字等。如宴席部份從籌劃、席次編排、餐桌禮儀、菜色到料理食譜皆詳細記載。
第四集:
提及臺灣的音樂、雜念等。臺灣的音樂大致區分為聖樂(孔子遺樂)十三腔樂、郎君樂、南管樂、北管樂等11種;雜念指的是隨口哼唱的流行俗謠、情歌等,例如:使犁歌、挽茶歌、病囝歌等皆有收錄。
第五集:
分享臺灣成人、兒童的遊戲、成人、小孩之謎語、俏皮話、對句、語音及文字遊戲等。如猜拳、酒令、行棋(將棋)等屬大人的遊戲;隱國雞(掩咯雞)、躂毬、鳥鼠偷食油(老鼠偷吃油)等兒童遊戲。
第六集:
收錄臺灣人的短篇笑話、單口相聲、童話故事等。
第七集:
描述臺灣的怪談奇話。
第八集:
介紹臺灣人的俚諺、臺日俚諺對譯、臺灣蕃人(蕃人一詞依本書原文,以下皆同)的口碑傳說等,有關俚諺部份可與臺灣總督府於大正3(1914)年發行之《臺灣俚諺集覽》相互參照;蕃人傳說則可和臺灣警察協會臺北支部於昭和5(1930)年出版之《蕃人傳說童話選集》互映其趣。
第九集:
敘說臺灣人對自然現象、魂魄、鬼怪之觀念及迷信等。
第十集:
論及臺灣之巫覡、驅邪招福、咒符、有關身體及精神異狀或起於觀察事物變異之迷信等。
第十一集:
敘述臺灣的儒教、佛教、道教、齋教、基督教、神明會、宗教產物、臺灣蕃人之神明等。
第十二集:
論述臺灣的民亂,如吳球、劉却、朱一貴、林爽文等事件。
《臺灣風俗誌》的著書動機雖為理解並進而同化臺灣人,達日本掌控殖民臺灣之目的,然書中鉅細靡遺地詳述臺灣各類習俗,且在特殊或專有的語詞旁以日文假名標出臺語讀音,或許並非完全精準正確,惟實質上在記錄保存臺灣在地文化之用心應無可議。
註:福島縣人,曾任臺灣總督府法院通譯,生平履歷與人事命令案等詳見本館典藏《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000010230340120~000010230340124、 000037430190148~000037430190158、000037570150225~00003757015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