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瓊林蔡氏祠堂畫像功臣牌額
瓊林蔡氏祠堂畫像功臣牌額

紫光閣畫像功臣蔡攀龍

文/林文龍/本館編輯組研究員

  從前孩童啟蒙,必讀《神童詩》,其中有首明朝忠臣楊繼盛的立志詩:「讀律看書四十年,烏紗頭上有青天。男兒欲畫凌煙閣,第一功名不愛錢。」可知古代從小讀書,便開始灌輸畫像凌煙閣,作為踏入仕途的奮鬥目標。

  所謂凌煙閣,原是唐朝長安城內太極宮西南三清殿旁的小閣樓。當唐太宗打下天下之後,爲了感念諸多功臣,在唐貞觀17年命畫家閻立本畫了與真人同比例的二十四位功臣之像,懸掛閣內,面北而立,此為著名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清朝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在他努力之下,使大清王朝文治武功都達到顛峰,乾隆志得意滿之餘,也仿效前代故事,進行許多豪舉,以彰顯其盛世勳猷。如修纂《四庫全書》、紫光閣功臣畫像等俱是。
  
  紫光閣為北京紫禁城宮殿群之一,原為平臺式建築,故又稱「平臺」,臺閣高敞,興建於明代正德年間,當初的設計,是以皇帝親臨閱射作為考量。但到了明末,皇帝無心校閱,於是廢臺建閣。清朝因藉由八旗騎射武功崛起,因此將紫光閣恢復原先的演武功能,做為皇帝武科殿試考較武進士與檢閱侍衛大臣的較射之所。乾隆年間,四處征用兵,武功達到顛峰,為此特在乾隆25年下令重修紫光閣,翌年新正落成。

  重修後的紫光閣,初期主要目的是為了彰揚其西征武功,將該閣規劃了新的功能,陳列西征各重要戰役的戰圖之外,更繪製紫光閣功臣像,俾「勒壁畫圖思偉績」,有模仿凌煙閣畫像的意味。在乾隆年間,數度繪像,包括初期的「平定西域准回部」前後功臣各五十,「平定大小金川」前後功臣各五十,後又追加了「平定臺灣」功臣五十及「平定廓爾喀」功臣三十,共計二百八十幅。與臺灣關係密切的,自然是上述的「平定臺灣」五十功臣。這五十人當中,籍在今中華民國轄境者,唯有金門蔡攀龍一人而已。

  乾隆53(1788)年,臺灣的天地會林爽文抗清事件平定之後,廷臣奉敕纂修《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凡六十五卷、卷首五卷,該書集事件期間所降諭旨、批答、奏章,依照月日編排而成,為清廷鎮壓林案的詳細紀錄。卷首五卷,包括「御製詩」三卷、「御製文」與「御製贊」各一卷。「御製贊」即全部畫像紫光閣功臣的像贊,分為「平定臺灣二十功臣像」與「後三十功臣像」,蔡攀龍名列二十功臣的第十四名,職銜是「福建水師提督健勇巴圖魯」,蔡攀龍為始終投入戰場的猛將,其他都屬軍機、部院等大臣,以及後期隨福康安大軍圍剿將領。

  乾隆依慣例撰寫的贊詞,全為四言八句,不過「蔡攀龍贊」在第四句卻加注了很長的一段話,成為諸贊詞中最長篇者,全文如次:
臺灣戰將,巨擘惟茲。向嘉大紀,乃被所欺 (上年因柴大紀在諸羅被圍日久,曾諭令酌量,如實不能支,不妨保護義民全師而出,另圖進取。而柴大紀覆奏,不忍將數萬生靈委之賊手,仍督率兵民忍飢固守,以待援應。覽奏,為之墮淚。是以特沛殊恩,封伊伯爵,並賞銀一萬兩,以示優眷。嗣據福康安奏其為人狡詐,予猶不忍以空言遽加之罪;其後德成自浙江差竣復命,細詢之,遂將伊居官聲名狼籍之處,逐一面陳。因命福康安、李侍堯、琅玕各據實查奏,則其貪劣釀成逆案,種種竟有確據。且當賊匪起事之初,柴大紀正值巡察彰化,不即帶兵勦捕,轉託稱派兵回郡;及聞彰化失陷,仍復觀望不前,遲至數日始行,以致逆匪蔓延。其罪尤不可逭。因即令革職拏問;其水師提督員缺,即以蔡攀龍調補。蓋前此未有人摘發其私,予焉肯為逆詐億不信之見。迨既經敗露,則不得不明其賞罰,以示勸懲。是柴大紀之前後功罪,予惟協於至公,更無所容心於其間也)。賞罰各當,弗濫弗遺。惟明克允,奉三無私。
所言「臺灣戰將,巨擘惟茲」,蔡攀龍的確當之無愧。

  蔡攀龍為今金門瓊林(舊稱平林)人,他的出身頗具傳奇性,且見諸文獻記載,道光《金門志》說:「蔡攀龍,字君寵,號躍洲;平林人。狀貌雄偉,聲如黃鍾。少貧,捕魚為業。負販入市,市翁異之,妻以女;為製戎裝,俾就募。歷拔廈門提標千總,分汛玉洲。賊來劫社,率所部殪諸河。鷺江賈舶被掠,駕快哨扮商人誘獲之。擢守備,遷遊擊。行保甲法,禁網樁有礙舟行者;鹺鹽積弊虧秤,嚴檄足之,民德焉。」這是蔡攀龍發跡的初步,從應募從軍,陞遷廈門千總、守備到遊擊,按部就班,林爽文抗清事件,使蔡攀龍發揮其軍事幹才,終於功成名就,成為畫像紫光閣人物。

  林爽文案使蔡攀龍大展身手,迅速竄陞,其實他的調補澎湖右營遊擊是個關鍵。蔡調補澎湖遊擊,約在林案爆發稍前。乾隆51(1786)年11月,林爽文起事。《金門志》又說:「調澎湖遊擊,乾隆51年林爽文亂作,同知楊廷理告警於澎;即日率師渡郡,眾心乃定。遂於郡南二里許,濬溝築壘;未就而賊擁至,攀龍不為動,會楊廷理率義民出城夾擊破之。賊復四面縱火攻城,攀龍領兵急擊,生擒陳元、蔡茂等,郡賴以守。」這是蔡攀龍入臺第一場戰功。

  《欽定平定臺灣紀略》一書,記自乾隆51(1786)年11月,迄於53(1788)年12月,前後3年,蔡攀龍之名始見於51年12月的記事:「檄調澎湖右營遊擊蔡攀龍帶兵八百名,來營聽候調用。」至戰爭結束的畫像榮寵,轉戰南北各地,立下彪炳戰功,官職也一再陞遷,先是乾隆52年先在軍中陞補廈門中營參將(事見《廈門志》),後收復鳳山縣城,超陞北路協副將。臺灣平,擢海壇鎮總兵,未行,改為臺灣鎮總兵。再陞福建陸路提督,賜「健勇巴圖魯」名號及賞戴花翎,加參贊大臣銜。入覲,召工畫像,列入紫光閣「平臺二十功臣」之一。

  此後仕途並無發展,僅止於降調性質的借補狼山總兵,並署理江南提督而已,與前數年的飛黃騰達有天淵之別,民間相傳這是受到讒言之故。嘉慶3(1798)年7月卒,年僅61,以其子蔡輝襲蔭為六部主事。《金門志》有其墓葬的記載:「提督蔡攀龍墓,在徑林,大學士蔡新撰誌銘。」徑林在今太武山,亦稱翠谷,即明德公園武揚道旁,依墓碑資料,為嘉慶4年建造。

  瓊林為金門重要聚落,居民以蔡姓為主,科甲人物輩出,明朝天啟年間「御賜里名瓊林」牌額,自此也將原來的平林改稱「瓊林」,不過民間口語之中,仍稱之為平林。聚落內除大宗之「蔡氏家廟」外,各房亦各建祠堂,有「七座八祠」之稱。各祠堂掛滿代表家族光榮牌匾,如「進士」、「文魁」、「五世登科」、「兄弟文魁」等,蔡攀龍屬蔡氏「上坑墘房二十世」,宗祠中央高掛「畫像功臣(欽命參贊大臣畫像紫光閣健勇巴圖魯蔡攀龍立)」牌額,綠底金字,彷彿訴說著當年出生入死戰功。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館址:54043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網址:http://www.th.gov.tw/ 發 行 人 :張鴻銘 行 政 指 導:劉澤民 總 編 輯 :劉澤民 執 行 編 輯:蔣美貞 編 輯 小 組:石瑞彬 陳惠芳 林志祥 黃淑惠 邱滿英 鐘登崇 謝東勝 蔡麗卿 洪明河 趙麗卿 蔣美貞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