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頁需要開啟JAVA script的功能,才可以完整閱讀
字級大小列印部分也需要開啟javascript

移至主要內容區
:::

碑碣拓本

  臺灣碑碣遍佈全臺各地,尤以寺廟、衙署、河圳、橋頭、界址、古墓及古宅常見立碑,按其內容分類有:述德、銘功、紀事、纂言及禁示等碑碣;其年代遠自十七世紀至二戰後皆有。拓印碑刻或金石文字時,用木槌或拓包均勻輕輕拍打拓紙,使顯出字形的過程稱為「拓碑」,亦作「打碑」。拓碑的成果稱之為「拓本」,製作拓本的目的在供臨摹觀賞、史料保存及研究之用。

 

  碑碣拓本,或能增補史事的闕遺,或能訂正史籍的舛誤,與金石鐘鼎彝器的銘文研究,合而發展為金石之學,為史學研究提供重要的原始史料。按碑碣的內容或立碑的目的可區分為紀功勳、崇祖德、顯政績、申律令、傳學術、表疆界、紀建築、紀宗教、辟邪穢…等等。

 

  本館的碑碣採拓,除保存文獻,亦提供學界研究,因此除了出版專書之外,亦不定期舉辦拓本展覽。另外,為加強推廣,使民眾多多認識碑碣資料的價值,將拓本的製作與研究,列入研習講座課程,例如歷年「臺灣史蹟源流研究會」、「臺灣史研習營」等,都安排相關的課程,頗得學員極佳的迴響,發揮碑碣拓本的另一種價值。69年出版《明清臺灣碑碣選集》、81年出版《日據時期臺灣碑文集成》、86年出版《碑碣拓本典藏目錄》、88年出版《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五十週年慶碑碣拓本展覽專輯》

 

  92年起,本館更積極籌畫館藏碑碣拓本數位化工作,除強化典藏拓本史料之管理與整理,達到永久傳承史料文物之目的,數位化帶來簡便快速的檢索方式,提供原始詳實的拓本史料,研究者不必再在紙本間尋章摘句,將有助於臺灣史研究的深度、廣度與正確性,提升臺灣史研究的品質。 

 

 

碑碣拓本精選

  • • 明萬曆32(1604)年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

      以常見碑記而言,本館典存年代最早的臺灣地區拓本為明萬曆32(1604)年,澎湖「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殘碑」,明朝都司沈有容以外交折衝,勸退荷蘭提督韋麻郎撤離澎湖,碑立於媽宮(馬公)天后宮。為本館於民國40年代摹拓採集,迄今已有一甲子的時間,拓本本身也成為歷史文物,以拓本比對現碑,更見斑駁損毀,見證歲月的痕跡。

     

    明萬曆32(1604)年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

     

     

  • • 清乾隆42(1777)年臺灣府學全圖

      本碑立碑以紀建築,保留建築的原始圖像,留下珍貴興築紀錄。

     

    清乾隆42(1777)年臺灣府學全圖

     

     

  • • 清乾隆26(1761)年1月奉憲勘定地界碑

      本碑立碑表疆界,嚴予劃定界址,區隔原漢之界線,宣示官府統治範圍。

     

    清乾隆26(1761)年1月奉憲勘定地界碑

     

     

  • • 清乾隆34 (1769)年8月文石書院碑記

      本碑立碑以興學宮,無論公私教育興學,立碑誌記其教育的規制和興學發展,並鼓勵學子積極向學,以為百年樹人,造育人才;各地書院與孔廟碑記,崇師重道,弘揚儒學。

     

    清乾隆34 (1769)年8月文石書院碑記

     

     

  • • 清同治6(1867)年秋劉明燈碑

      同治6(1867)年秋立碑以紀功勳。「劉明燈碑」(統師防海柔遠題詞),立碑起因為美國商船在紅頭嶼(今蘭嶼)觸礁沉沒,船員駕筏在瑯嶠(今恆春地區)登陸,為原住民殺害。美領事抗議,要求查辦,並派美艦聲討;清廷命臺灣總兵劉明燈剿辦,威柔遠國。本件碑記即為有感而發之作,留下該次事件的直接史料,今碑存於屏東縣車城鄉福安宮。

     

    清同治6(1867)年秋劉明燈碑

     

     

  • • 清道光28(1848)年6月守城兵役勒索示禁碑記

      本碑立碑以申律令,顯現當時的民間風俗與吏胥積弊,官方三申五令,威嚇禁絕的決心。

     

    清道光28(1848)年6月守城兵役勒索示禁碑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