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頁需要開啟JAVA script的功能,才可以完整閱讀
字級大小列印部分也需要開啟javascript

移至主要內容區
:::

演講-臺灣文獻講座回顧:臺灣傳統戲曲

演講主題:臺灣文獻講座回顧:臺灣傳統戲曲
主  講 人:林茂賢
時  間:111.05.27 - 14:00
地  點:本館文獻大樓3樓會議室

  本館於5月27日(星期五)下午2時至4時,舉辦2022年第二場臺灣文獻講座,由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林茂賢副教授蒞館專題演講「臺灣傳統戲曲」,講述傳統戲曲的構成元素、民間劇場的特色、劇團組織與營運、戲班的淡季與旺季、傳統戲曲的社會功能、配合豐富的歌仔戲唱詞、唸白等。

  林副教授以臺灣傳統戲曲是結合文學、音樂、舞蹈、美術及工藝之美的表演藝術,是臺灣社會生活的要素,反映了臺灣民眾思想、感情和價值觀,也是文化藝術的結晶。

  首先介紹臺灣傳統戲曲的分類,大致可分為大戲、歌舞小戲與偶戲,大戲包括南管戲、九甲戲、亂彈戲、四平戲、歌仔戲、客家採茶戲以及京戲等劇種,以及國民政府遷臺後傳入臺灣的大陸地方戲劇;歌舞小戲包括車鼓弄、牛犁陣、桃花過渡、打七響、牽亡歌陣、三腳採茶戲……等;偶戲包括布袋戲、皮影戲及傀儡戲。

  這些傳統戲曲,借由神明聖誕、廟會慶典、酬神還願、生命禮俗、 打賭、道歉、懲罰過失、促銷商品、選舉造勢等演出,使地方聚集人群,非常熱鬧。然而目前傳統戲曲、音樂却面臨困境,隨著外在環境之變化、傳播媒體與休閒娛樂的多元化、環保意識高漲、民眾檢舉噪音、演出影響交通等因素,造成觀眾流失,加上藝術性不足、不符時代潮流等,以致逐漸沒落。

  最後,林副教授以傳統戲曲的未來,應回歸傳統唱腔身段、編寫新劇本、與現代劇場結合、納入12年教育課綱、開發觀眾與培養演員尋求發展,期許大家都能作傳統戲曲忠實的觀眾。

  • 圖4:張鴻銘館長(左)致贈林茂賢副教授相片

    圖4:張鴻銘館長(左)致贈林茂賢副教授相片

  • 圖4:張鴻銘館長(左)致贈林茂賢副教授相片

    圖4:張鴻銘館長(左)致贈林茂賢副教授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