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頁需要開啟JAVA script的功能,才可以完整閱讀
字級大小列印部分也需要開啟javascript

移至主要內容區
:::

演講-「日本時代的菁英養成教育及對臺灣社會的影響」

演講主題:「日本時代的菁英養成教育及對臺灣社會的影響」
主  講 人:蔡錦堂
時  間:104.10.02 - 下午2~4時
地  點:本館文物大樓一樓簡報室

104年適逢臺灣光復70週年,本館在10月2日、8日、16日、22日,分別安排4場「臺灣光復70週年系列專題演講」;從教育、經濟、社會、宗教等面向,探討兩個時代的變遷與發展,記錄與探討臺灣庶民的生命力及其發展史,為臺灣歷史研究、社會發展提供多元的思維觀點。

第1場次,10月2日下午2時,於本館文物大樓簡報室,邀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蔡錦堂教授,主講:「日本時代的菁英養成教育及對臺灣社會的影響」。講座由張鴻銘館長主持,計有國史館呂芳上館長、葉飛鴻副館長,及來賓等約110人參加。

蔡教授是日本國立筑波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科文學博士,曾任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所長、臺灣歷史學會理事長,專長臺灣近代史、教育史、宗教史及日本近代史、文化史,著有《戰爭體制下的臺灣》、《日本帝国主義下臺湾の宗教政策》、《從神社到忠烈祠—臺灣「國家宗祀」的轉換》等,尤其對日治時期教育極有研究與發表,曾發表〈日本治臺後半期的「奢侈品」-臺北高等學校與近代菁英的誕生〉等論文。

本次演講,主要比較日本明治維新後菁英養成教育,和實施於臺灣的菁英教育差異,以及對社會結構的影響。

日本明治維新後菁英養成教育,在日俄戰爭後,推動「全民皆學」義務教育,受教育比例高達98%,同時大力實行派遣留學生出國,與大量聘用「御雇外國人教師」的政策,快速文明化;全國38所高等學校(舊制),畢業生可直升9所帝國大學,私立大學如應慶、早稻田等也紛紛設立;這樣的高等教育系統興起,培養菁英中的菁英,透過官吏、律師等社會菁英養成,由地方分權,走向中央集權,深深影響日本領導及社會結構。

「菁英養成」教育對應到當時的殖民地「臺灣」,則有著差別待遇與不完整體制。初期設置如醫學專門學校、師範教育學校,以養成地方開業醫生及公學校教師,培育地方基層仕紳人才;到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臺北帝國大學等設立,臺灣才真正有高等教育人才菁英教育。

蔡教授並以「臺北高等學校」為例,說明菁英養成階段教育,學校自由、自治、兼具通識教養及著重外語培養國際見識的學風。當時養成的臺灣菁英,如李登輝、戴炎輝、劉濶才、洪壽南、周百鍊、林金生、楊基銓、許子秋、施純仁、黃啟瑞、蔡章麟、辜振甫、辜寬敏、林挺生、邱永漢、王育德、曹欽源、吳守禮、黃得時、張漢裕、魏火曜、李鎮源、楊華玉、彭明聰、宋瑞樓、歐陽兆和、杜詩綿、陳五福、江萬煊、黃伯超……等等,分別在政治、醫學、法律、教育、財經、文學等各界,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並且在戰後,從地方仕紳階層,成為國家中央層級領導階層,對光復後臺灣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相關檔案

  • 臺灣光復70週年系列專題演講海報

    臺灣光復70週年系列專題演講海報

  • 主辦單位張鴻銘館長致詞

    主辦單位張鴻銘館長致詞

  • 主講人蔡錦堂教授

    主講人蔡錦堂教授

  • 主講人蔡錦堂教授介紹日本時代的菁英養成教育

    主講人蔡錦堂教授介紹日本時代的菁英養成教育

  • 張鴻銘館長致贈主講人蔡錦堂教授紀念品

    張鴻銘館長致贈主講人蔡錦堂教授紀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