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後『米糖』時代的農業盤整」
演講主題:「後『米糖』時代的農業盤整」
主 講 人:張素玢
時 間:104.10.08 - 下午2~4時
地 點: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一段168號)
104年適逢臺灣光復70週年,本館在10月2日、8日、16日、22日,分別安排4場「臺灣光復70週年系列專題演講」;從教育、經濟、社會、宗教等面向,探討兩個時代的變遷與發展,記錄與探討臺灣庶民的生命力及其發展史,為臺灣歷史研究、社會發展提供多元的思維觀點。
第2場次,本館與國立中正大學合辦,10月8日(星期四)下午2時,於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邀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張素玢所長,主講:「後『米糖』時代的農業盤整」。講座由張鴻銘館長主持,計有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楊維真所長、同學及來賓等,約100人參加。
主講人張素玢所長是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專長臺灣區域研究、地方史志、農業經濟史及環境史等,論著有《濁水溪300年—歷史• 社會• 環境》、《臺灣的日本農業移民— 以官營移民為中心》、《桃園縣平埔族調查與研究》、《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苗栗縣鯉魚潭巴宰族史暨古文書彙編》、《茂林國家風景區排灣人文采風調查計畫》(歷史篇)、《桃園民居》(蘆竹、平鎮部分)、《北斗鎮志》(開發篇)、《二水鄉志》(開發篇)、《二林鎮志》(經濟篇)等等。
稻米與蔗糖曾經是臺灣最重要的作物,日本時期臺灣稻米與甘蔗的種植廣大,甚至有互相競爭農作地的現象;但當臺灣蔗糖失去國際競爭力、稻米生產過剩、糧價長期低迷以後,所謂的「米糖經濟」急轉直下。本次演講就是以濁水溪沖積扇平原為研究空間,探討1960~2010年,蔗作與稻作開始衰微之後的農業變遷。
張所長指出,「後米糖時代」的濁水溪沖積扇平原,農業技術提升,產量增加,在政治、經濟、社會、軍事等多空交戰之下,從收購政策到鼓勵休耕補助,農友紛紛嘗試轉作,土地運用促使作物栽培朝向異質性發展,農業景觀開始產生極大的改變,稻田或蔗田開始轉變成多樣的農田景觀。而蔗作與稻作釋放出來的耕種面積,形成蔬菜、果品、園藝等三大版圖。大致上,濁水溪北岸為稻作替代,南岸為蔗作替代,北岸的變化的速度與多樣性又高於南岸。北岸陸續種植蘆筍、洋菇、釀酒葡萄、鮮食葡萄、花卉,南岸生產蔬菜。1960-1970年代,作物生產質量甚至在國際交易市場名列前矛,與世界經濟體系產生微妙依賴關係。1980年代以後,濁水溪兩岸的農業生產,則在國內產銷市場具有極高的重要性,並在當地造就果菜(西螺)與花卉(田尾)、牛羊(溪湖)三大農產拍賣市場。
米作、蔗作雙元中心的農業發展解體以後,濁水溪沖積扇除了農業盤整、生產分化以外,也面臨勞動者老化,以及工業搶奪水源、農業人力外流、大型工業區新建擴建、家庭工廠林立,工業高度化滲透,衍生密集性高汙染,直接產生對農業資源的侵奪和威脅等,「工農相剋」成為目前面臨的嚴重課題,期望能藉這次演講,提醒大家深思並更關切我們生長生活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