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日據到戰後臺灣民間教派的變遷
演講主題:日據到戰後臺灣民間教派的變遷
主 講 人:王志宇
時 間:104.10.22 - 下午2~4時
地 點: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演講廳(臺中市南區國光路250號)
104年適逢臺灣光復70週年,本館在10月2日、8日、16日、22日,分別安排4場「臺灣光復70週年系列專題演講」;從教育、經濟、社會、宗教等面向,探討兩個時代的變遷與發展,記錄與探討臺灣庶民的生命力及其發展史,為臺灣歷史研究、社會發展提供多元的思維觀點。
第四場次,本館與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合辦,10月22日(星期四)下午2時,於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演講廳,邀請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王志宇教授,主講:「日據到戰後臺灣民間教派的變遷」,講座由張鴻銘館長主持,計有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李君山主任、同學及來賓等,約179人參加。
主講人王志宇教授,文化大學史學博士。專長臺灣史、臺灣宗教史、方志學;曾任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所長、臺灣古文書學會理事長。論作極多,著力於臺灣地方史研究推廣,著有《臺灣的恩主公信仰》、《寺廟與村落—臺灣漢人社會的歷史文化觀察》、《閩臺神靈與社會》、《苑裡慈和宮誌》等等,並參與中部地區《竹山鎮志》、《苑裡鎮志》、《外埔鄉誌》、《大里市史》、《臺中市志》各分篇纂修。
民間教派又稱民間宗教,為臺灣地區蓬勃發展的宗教,這些民間教派以三教合一或五教合一的信仰體系為基礎,與民間信仰關係密切,因此也在多神信仰的臺灣社會發展的相當良好。日本時期,民間教派受到日人統治的刺激下,促成儒宗神教的產生和鸞堂的成長;戰後隨著政府遷臺,大陸的民間教派也到臺灣發展,如一貫道、道院、天德教等皆是。
王教授以鸞堂、儒宗神教到中國儒教會的發展為中心,兼及不同教派的比較,說明日據以來的臺灣民間教派的發展與興衰。這些民間教派的發展與政治和社會環境有關,發展的興衰強弱則與本身的教義與組織等的關係密切。
王教授特別以鸞堂發展為例,探究其在日本時期興盛與光復後沒落的情形及原因,說明其複雜多元流派來源、重要乩手與三恩主系統崇拜、在臺期間的整合與轉型發展、及民國89年結合相關鸞堂及寺廟成立的「中國儒教會」組織等。以史學與民俗研究的觀點,揭開臺灣鸞堂神秘的面紗,介紹鸞堂歷史。
相關檔案
-
臺灣光復70週年系列專題演講海報
-
主講人王志宇教授
-
張鴻銘館長介紹主講人王志宇教授
-
張鴻銘館長致贈主講人王志宇教授紀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