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物種的追尋與正名:臺灣犬的故事紀事
演講主題:物種的追尋與正名:臺灣犬的故事紀事
主 講 人:鄭麗榕
時 間:105.10.20 - 14:00
地 點:文物大樓一樓簡報室
物種的追尋與正名:臺灣犬的故事紀事
105年臺灣文獻講座第6場,由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鄭麗榕助理教授主講。世界畜犬聯盟(FCI)於2015年正式通過將臺灣土狗正名為「臺灣犬」(Taiwan Dog),可謂臺灣犬愛好者的堅持,歷經20多年飼養繁殖,並透過國內外專家、學者、獸醫協助,才讓臺灣土狗躍居國際舞台,目前經過血統認證的有6,909隻。臺灣犬屬中型犬種,南亞狩獵犬的後裔,主要特徵包含細尖耳、杏仁眼、三角型狀頭部和鐮刀狀尾巴,毛色有黃色、黑色、虎斑、白色、黑白混合花色等多種。
不過,回顧臺灣犬的歷史,從臺灣第一狗,南科考古挖掘出土的狗骨骼化石;清代外國人留下的繪圖、照片,以及日治時期的出版刊物,發現臺灣土狗的原貌也似多元。且早於荷蘭時期,尤其日治時期都引進許多外來種,更讓臺灣犬的樣貌越顯複雜。
狗對於人類而言,從英國19世紀的品種觀念,進而代表人的身分地位。在臺灣原住民社會狗的數量,同樣反應家庭的財富。日治時期對臺灣犬的研究多與原住民獵犬及後來軍用犬培養有關,而有「生蕃犬」、「高砂犬」之稱。狗在原住民生活中,因狩獵、戰爭等需要,具有重要地位,等同家庭成員,因此,日治初期,旗山郡六龜設電網致狗隻被電死,原住民即向派出所抗議。不過,經日人研究,臺灣土狗因實施正規訓練後,執行不十分確實,可供傳令,但不親人,不完全聽命士兵交代,而且犬隻體型較小,體力不很好,並未成為軍用犬。
日治時期提倡育犬比賽,引進外來犬種,注重犬瘟防治,發行雜誌,成立帝國軍用犬協會,甚至為戰死的軍犬埋葬立碑,此外還培育有「試驗犬」,提供醫院活體實驗。本次演講,觀眾提問熱絡,計有 74人參加
-
圖1:講座鄭麗榕教授
-
圖2:講師鄭麗榕教授演講
-
圖3:聽眾
-
圖4:聽眾發言
-
圖5:張鴻銘館長致贈鄭麗榕教授相片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