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頁需要開啟JAVA script的功能,才可以完整閱讀
字級大小列印部分也需要開啟javascript

移至主要內容區
:::

演講-北臺灣臺三線客家文化廊帶的形成與發展

演講主題:北臺灣臺三線客家文化廊帶的形成與發展
主  講 人:劉瑞超
時  間:107.12.20 - 14:00
地  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

  本館與國史館、客家委員會合作,於107年辦理4場次客家系列專題演講,地點在國史館4樓大禮堂。本年度第4場於12月20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4時,由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劉瑞超主講「北臺灣臺三線客家文化廊帶的形成與發展」。

  「客家帶」是指客家人群在特定地理人文空間上的分佈與聚集狀態,在北臺灣的臺三線地帶,客家聚落呈現帶狀分佈,形成一種族群地理空間,這可稱之為客家帶,在國外也有類似的客家帶存在。臺三線曾被稱為內山公路,現在又是國家族群政策下的重點標的之一,它曾是原住民族的獵場或部落空間,今天談到臺三線的種種卻總是與客家有關係,這個客家帶如何成為今天樣貌的歷史過程,絕對不是單一族群發展的結果,而是多族群在該空間中,因應不同國家政策、資源開發、人群遷徙等所帶來的生活空間變化與生存需求。換言之,這個區域從原民傳統領域成為清代原漢之間的「番界」、接觸地帶(contact zone),到今天成為國家級客庄浪漫大道,都牽涉到不同時期的政權思維與作為,而其背後動力甚至與全球貿易密切關聯。在這個客家社群聚落呈帶狀分佈的空間中,無論是語言、宗教、產業或其他文化面向,多呈現出顯著的客家歷史及多元文化特色,亦是觀察族群關係發展、文化接觸與變遷的極佳場域。然而,無論是客庄或原鄉,早早均面臨了人口流失的現象,失去人口基礎的族群文化如何重生?曾經是離鄉之路的臺三線,如何在地方創生風潮下成為返鄉的路依舊是個挑戰。

  • 劉瑞超老師演講

    劉瑞超老師演講

  • 演講現場

    演講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