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頁需要開啟JAVA script的功能,才可以完整閱讀
字級大小列印部分也需要開啟javascript

移至主要內容區
:::

演講-以「祖先」為名:雲林詔安客之祖先崇拜與宗族整合

演講主題:以「祖先」為名:雲林詔安客之祖先崇拜與宗族整合
主  講 人:陳逸君
時  間:109.02.27 - 14:00
地  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

  本館與國史館、客家委員會合作,於109年辦理4場次客家系列專題演講,地點在國史館4樓大禮堂。109年度第2場於2月27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4時,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所副教授陳逸君主講「以『祖先』為名:雲林詔安客之祖先崇拜與宗族整合」。

  祖先崇拜,是多數人類社會重要的文化核心,對特別重視祖先的漢人而言,祖先崇拜具慎終追遠、不忘根本的意義,同時產生多種敬祖的禮俗,祠堂家廟即是其顯著特色之一,透過對祖先的祭祀活動,傳承且保存漢人社會的禮制概念,同時發揮「收族敬宗」之效。

  本次演講內容以祭祀祖先的空間—祠堂為例,試圖探討祠堂對雲林詔安客之重要性,又特別聚焦在人口數最多的張廖姓所建置的祠堂,檢視其社會與文化意義。

  祠堂,作為一個姓氏的「符號」,對其「局內人(insider)」而言,必定有顯而易見的、具體的甚至是潛在的意義。但在其他脈絡下,它還產生哪些指涉?詔安客重新對祠堂之重視,除彰顯傳統文化外,是否也創建了隱喻的意義?從過去研究中發現,張廖姓支脈繁多,房系派下複雜,但所形成的總祠—分祠—支祠之結構,結合成血緣關係的紐帶,祠堂間既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繫,成就堅強的親屬網絡,於墾拓時代發揮抵抗盜匪的作用,在當代則成為凝聚詔安客族群意識的力量,以及族群文化的重要基礎。換言之,張廖姓在祖先來臺的300多年間,即藉著祠堂之建築實體及其相關組織、活動,成功地在雲林西螺、二崙及崙背地區形成一個具有廣泛意義的地域群體及宗族社會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