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
演講主題: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
主 講 人:李文良
時 間:109.12.24 - 14:00
地 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
本館與國史館、客家委員會合作,於109年辦理3場次客家系列專題演講,地點在國史館4樓大禮堂。該年度第3場於12月24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4時,由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李文良主講「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
李教授表示,這個專題是希望帶領聽者瞭解:「客家」如何在清初地方官府與周遭閩人高度的歧視與排擠之下,在南臺灣六堆的新居地長期定住下來;進而思考與理解,閩客族群、地方官府甚至是臺灣社會,經由此一長期歷史過程的互動發展,所產生的習慣、制度、結構,甚至是文化與意識型態。
相對於傳統文獻一字未提「客家」何時進入南臺灣墾殖,他們在清代和周邊住民以及國家的互動發展卻異常顯眼,這提醒我們應該從地方社會及其與國家的互動過程,來瞭解「客家」定居臺灣的歷史過程。從歷史發展看來,「客家」至少經歷了半世紀以上的努力,直到18世紀中葉才獲得應有的身份和權益。臺灣「客家」社會的成立與發展,不只和島內的農墾活動、社會動亂、族群建構息息相關,也對應著清帝國的地方控制以及華南的商貿活動和經濟發展。這樣的歷史過程也同時意味著,研究清代「客家」移民定居的歷史,也就等於瞭解了清代臺灣社會整體發展的歷史。
-
圖1:李文良教授演講.jpg
-
圖2:演講現場學員參與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