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頁需要開啟JAVA script的功能,才可以完整閱讀
字級大小列印部分也需要開啟javascript

移至主要內容區
:::

演講-臺灣文獻講座:「鬼月說鬼」

演講主題:臺灣文獻講座:「鬼月說鬼」
主  講 人:林茂賢
時  間:108.09.06 - 14:00
地  點:本館史蹟大樓1樓簡報室

  本館於9月6日(星期五)下午3時至5時,舉辦108年臺灣文獻講座第五場,由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林茂賢副教授以「鬼月說鬼」為題,介紹鬼月禁忌。

  林教授首先介紹鬼月習俗,在農曆七月初一「鬼門開」,七月十五「中元普渡」,七月廿九日(有的地方在八月初一)「關鬼門」。

  農曆七月初一,藉由開啟納骨塔或神龕柵門,象徵在陰間受苦的好兄弟可以返回陽間,接受普渡。

  他亦提到臺灣開墾初期,太多人死於黑水溝、械鬥、瘟疫及民變等,又因當時唐山過臺灣的漢人大多是孤苦無依的,為了撫慰這些無人祭祀的亡靈,也為了安定人心,不害怕亡靈帶來災厄,才會形成這些祭鬼的禮俗。

  而農曆七月最重要的是「中元普渡」,這是道教信仰中「中元祭」與佛教「盂蘭盆會」融合而成的。公普前需要「豎燈篙」和「放水燈」,引領好兄弟前去接受祭祀。

  七月祭拜的供品避免鳳梨、釋迦和種子多的水果,如番茄、芭樂等,還要準備空心菜湯,以表示「無心留客」。

  農曆七月廿九夜(或八月初一早)就會關鬼門,象徵性的關上納骨塔和神龕柵門。此時會舉行「搶孤」、「跳鍾馗」等送孤儀式,都有強制驅離孤魂野鬼的用意。

  • 圖1:講座林茂賢副教授

    圖1:講座林茂賢副教授

  • 圖2:林茂賢副教授演講情形

    圖2:林茂賢副教授演講情形

  • 圖3:林茂賢副教授演講

    圖3:林茂賢副教授演講

  • 圖4:劉澤民副館長(右)致贈林茂賢副教授相片紀念

    圖4:劉澤民副館長(右)致贈林茂賢副教授相片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