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臺灣文獻講座回顧:清末葉『中路』之討論-以八通關、集集水尾道路為範疇
演講主題:臺灣文獻講座回顧:清末葉『中路』之討論-以八通關、集集水尾道路為範疇
主 講 人:鄭安睎
時 間:111.04.21 - 14:00
地 點:本館文獻大樓3樓會議室
本館於4月21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4時,舉辦2022年第一場臺灣文獻講座,由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鄭安睎副教授蒞館專題演講「清末葉『中路』之討論--以八通關、集集水尾道路為範疇」,講述吳光亮修築「八通關道路」、從探路、率勇斬棘披荊開山之情形、沿途之文化資產、配合豐富的山川相片等。本場次並同步線上直播。
鄭副教授以十九世紀末葉因為「牡丹社事件」之影響,清國在臺灣進行了「開山撫番」,先後修築過八條橫越臺灣東西的道路,以期可以控制後山。初由沈葆楨奏開北、中、南等三路(含南路兩條),中路又稱為「八通關道路」,由吳光亮負責從今南投竹山開抵花蓮玉里,計約152公里。
十多年後,清國又因「中法戰爭」影響,開鑿了「集集水尾道路」,計約105公里。清、日八通關道路經過楊南郡、林一宏多位前輩努力下,讓這些歷史道路路徑得以再現,透過此次演講除了更清楚勾勒出歷史路徑的空間想像之外,也試圖比較兩者間之異同,包括:路線選定、工期、築路方式或工法、部落參與與臨近部落、通行時間、築路後影響、文資身分等等。
最後,鄭副教授共介紹沿途之有形、無形文化資產,包括:清八通關古道碑碣:「化及蠻貊」碣 、「開闢鴻荒」碣 、入山撤禁告示碑 、「萬年亨衢」碣、「萬興關」碑等。藉由本次演講並將兩條道路進行GIS繪圖,以及相關實地的調查照片資料,展現迄今兩條道路的現況。
-
圖1:講座鄭安睎副教授
-
圖2:鄭安睎教授演講情形
-
圖3:學員發問
-
圖4:黃宏森副館長(左)致贈鄭安睎副教授相片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