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回顧:樂舞文化面相的建構與省思:臺灣平埔原住民族的樂舞文化
演講主題: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回顧:樂舞文化面相的建構與省思:臺灣平埔原住民族的樂舞文化
主 講 人:林清財
時 間:111.06.23 - 14:00
地 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
本館與國史館、原住民族委員會合作,2022年辦理8場次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6月23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4時,假國史館4樓大禮堂舉辦6月份講座,由國立臺東大學音樂學系林清財副教授主講「樂舞文化面相的建構與省思:臺灣平埔原住民族的樂舞文化」。
現場首先由國史館館長陳儀深致詞介紹。接著,林老師以什麼是平埔族與平埔族音樂做開場,他指出平埔族長期在臺灣的族群定位與認同上存在微妙的關係,很多人並不知道平埔族,甚至很多平埔族人也不認同自己是平埔族;因此,像樂舞這種本來就不容易被保留的文化,又因後來陸續受到其他族群影響,以至於什麼是真正的平埔族的舞樂,在探討上也相對困難,需要投入更多的心力。
林老師指出,臺灣平埔族的歌謠紀錄,最早可見於黃叔璥的《臺海使槎錄》,裡面採集了34首番歌,推測應該都是屬於平埔族,然而,之後清代的方志紀錄,有關平埔族的音樂,都是沿襲這本書,沒有新的內容。
到了日本時代,學者像是伊能嘉矩,開始以現代的學術研究方法,去記錄原住民的文化,這當中,也有不少是平埔族的紀錄,之後,甚至後來有學者,像淺井惠倫開始採用錄音紀錄,可以更進一步保留平埔歌謠,這些原始的錄音檔也都還留存在日本。
林老師表示,他大概是在40年前開始投入平埔族音樂研究,透過過去的紀錄與田野,開始慢慢了解這些平埔族的音樂,這些歌謠其實有一定的結構,是可以理解的,而平埔族的歌曲中,有些也敘述了當時的社會文化,例如搖籃曲中,教小孩不要哭,等等就有鹿頭可以吃,因為鹿的其他部分都賣給荷蘭人、日本人和漢人,平埔族剩下鹿頭自己食用。
最後,林老師指出:過去做平埔族田野採集時,很多族人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平埔族,慢慢地現在越來越多人願意認同自己是平埔族人,平埔族的音樂保留了大量的文化,也希望越來越多人可以了解平埔族的音樂!
-
圖1:國史館陳儀深館長致詞.jpg
-
圖2:講座林清財副教授
-
圖3:現場演講情形一
-
圖4:現場演講情形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