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回顧:大豹群原住民的復歸三峽故土訴求及其迴響
演講主題: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回顧:大豹群原住民的復歸三峽故土訴求及其迴響
主 講 人:洪健榮
時 間:111.07.21 - 14:00
地 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
本館與國史館、原住民族委員會合作,2022年辦理8場次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7月21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4時,於國史館4樓大禮堂舉辦7月份講座,由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洪健榮教授主講「大豹群原住民的復歸三峽故土訴求及其迴響」。
現場首先由國史館副館長許瑞浩致詞介紹。接著,洪教授指出大豹社原本居住於中部南投縣仁愛鄉,後來搬遷到今日新北市三峽區,但因為與清朝政府的關係,和受日本政府的武力進逼,最後不得不被迫遠離三峽,定居復興區角板山一帶。
洪老師指出,當日方不斷以武力逼近大豹社,大豹社頭目瓦旦・燮促與日本人和解,將兒子樂信・瓦旦(林瑞昌)交予日人,以換取生活空間,而原本大豹社的傳統領域便成了日本財閥三井財團的樟腦、茶葉事業區 。
從樂信・瓦旦的紀錄,大豹社仍持續反抗日人,這與泰雅族人對於保護傳統領域,以使自己在死後可以跨越彩虹橋,返回永生之地信念有關。而在1919年大豹社部分族人因為生活困難,獲日本人同意返回原住地暫居,但1923年協調下,仍被勸離。
1945年日本戰敗,大豹社燃起了返回祖居地的希望,但很快地,因為種種因素,這個美夢就破滅,而樂信・瓦旦從過去族人與日人交戰,差點遭遇滅族的經驗,認為族人不應再用武力反抗。1947年,樂信・瓦旦向政府提出復歸三峽故土的陳情書。樂信・瓦旦也可能因這次請願,而被認為是異議份子,之後遭受整肅。1950年代因簡吉等案件一連串的爆發,樂信・瓦旦終於被捕,最後遭到槍殺。
在樂信・瓦旦犧牲後,大豹社返還土地運動,暫時銷聲匿跡。直到1990年代後臺灣民主化運動的推動,樂信・瓦旦當年的訴求,再度被提出檢視,並被視為泰雅先知、還我土地運動之父。
最後,洪教授指出:大豹社復歸三峽土地運動的訴求,在今日仍存在許多有形無形藩籬!而隨著世代交替,年青世代對故土的認知和上一代也有差異。而在這樣的狀況下,對故土的紀念碑等成為了另外一種形式。未來如何透過更多的方法,讓還我土地運動可以讓各種不同族群和平共處,仍是重要課題。
-
圖1:國史館副館長許瑞浩致詞
-
圖2:講座洪健榮教授
-
圖3:洪健榮教授演講情形
-
圖4:現場聽講情形1
-
圖5:現場聽講情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