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客家專題系列講座回顧:六堆邊緣夾縫的生存之道:屏東市頭分埔北客社群
演講主題:客家專題系列講座回顧:六堆邊緣夾縫的生存之道:屏東市頭分埔北客社群
主 講 人:洪馨蘭
時 間:111.11.17 - 14:00
地 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
本館與客家委員會合作,於本(111)年辦理4場次客家專題系列講座。11月17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4時,於國史館4樓大禮堂進行第3場講座,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洪馨蘭教授主講「六堆邊緣夾縫的生存之道:屏東市頭分埔北客社群」。
現場首先由國史館許瑞浩副館長致詞介紹。
洪教授首先表示,本此演講內容,是她在9年前的際遇,經過整理之後的再呈現。
屏東市在20世紀上半葉因其商業與軍事功能之發展,成為南臺灣重要的人口移入區。不僅周邊閩方言群以地主之姿獲得政商優勢位置,島內其他農業地區擠壓出來的外移人口,也成為屏東市多元文化的多支發展,包括接鄰於東側的傳統六堆客以及濁水溪以北的「北客群」。
在屏東市的北客群以自由移民的方式,聚集於萬年溪畔,其中較不為人所知的即是本次演講的聚落——頭分埔。演講現場也邀請在地的年輕一代現身說法,敘述其撰寫「庄民日記」的經過,以及後續參與「萬福宮」祭祀儀式的過程。
依據洪教授的研究發現,缺乏文獻記載的頭分埔,庄頭廟萬福宮創建於20世紀中葉,香火鼎盛,從中可以看到入墾北客位於屏東市與六堆社會邊雙重邊緣的夾縫區位,卻展現無比高度的社會適應能動性,包括吸納來自傳統平埔部落區帶來的神明、客籍成為服事神明的乩童並積極請神降壇服務村民、集結閩方言群的資金以及地方政治勢力,共構成頭分埔村莊核心。
最後,洪教授研究發現,透過這個核心的運籌帷幄,該地北客持續保有著其入墾時之記憶與傳說,包括墓塚與竹林以及和東興巷北客群的關係,並逐漸形成新的「屏東客家人」認同。
-
圖1:講座洪馨蘭教授.jpg
-
圖2:講座演講情形一
-
圖3:講座演講情形二
-
圖4:講座演講情形三
-
圖5:聽眾聽講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