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致霧風雲-霧社事件的前史
演講主題: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致霧風雲-霧社事件的前史
主 講 人:鄧相揚
時 間:112.03.16 - 14:00
地 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
本館與國史館、原住民族委員會2023年合作辦理8場次原住民專題系列演講,第一場於3月16日下午2時,在國史館4樓大禮堂辦理。本次演講邀請社團法人臺灣打里摺文化協會秘書長鄧相揚主講「致霧風雲-霧社事件的前史」。
鄧相揚老師長期耕耘埔里地方文史,從1980年代開始,便著手霧社事件史料蒐集、報導,並訪談相關人後代,而這一兩年更因接受文獻館委託辦理「霧社事件調查研究」,爬梳《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及《臺灣日日新報》,對霧社事件的前因後果,有深入而全盤的了解。
鄧老師首先指出霧社在清代文獻即有部落「致霧社」紀錄,附近更有複雜不同的族群。但在霧社事件發生前,日本透過各式手段,霧社街其實已經儼然是日本統治者眼中的模範理蕃街區,受教育比率也遠高於平地漢人,最後還是爆發了霧社事件。因此,理解霧社事件,不能單純只從事件本身來看。
在日本政府的統治下,先透過族群間的矛盾,來削弱立場強硬的原住民部落;隘勇線、理蕃道路漸次逼近,讓日本人勢力可以快速地進入部落;而透過教育與其他獎勵方式,慢慢改變原住民本來狩獵生活模式轉換為定耕的方式。這些其實都對原住民造成了影響。
而在霧社事件的前夕,為了能快速融入原住民部落,鼓勵日本人娶原住民少女,造成了幾段不幸的婚姻;道路開闢與公共建設所需大量義務勞動,使得原住民普遍反感;風紀不良的警察,也讓原住民心生不滿;而因文化思維不同,所造成的敬酒風波……等等。這些近端導火線的累積,最終造成霧社事件爆發。
霧社事件後,日本人又煽動造成第二次霧社事件,而之後反抗的部落被遷到川中島。鄧老師最後指出,在霧社事件中,每一個家庭都是一本書,但是這些故事可以被記錄下來的還是少數,事實上,在清流部落、在臺灣、在日本還有許多這樣的故事。霧社事件還算很早就有作家以此事件作背景書寫,但各族群看待霧社事件,當然會有不一樣的觀點,在原民會的倡議下,應該漸漸會有一些成績
-
圖1:國史館陳儀深館長開場介紹
-
圖2:講者鄧相揚
-
圖3:演講現況
-
圖4:演講實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