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頁需要開啟JAVA script的功能,才可以完整閱讀
字級大小列印部分也需要開啟javascript

移至主要內容區
:::

演講-臺灣文獻講座:臺灣平埔族群樂舞文化面相的建構與省思

演講主題:臺灣文獻講座:臺灣平埔族群樂舞文化面相的建構與省思
主  講 人:林清財
時  間:112.06.15 - 14:00
地  點:本館文獻大樓3樓會議室

  本館於2023年6月15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4時,舉辦本年第4場臺灣文獻講座,由臺東大學音樂學系林清財副教授蒞館專題演講「臺灣平埔族群樂舞文化面相的建構與省思」。
  
  林副教授首先講述音樂學是跨民族學、人類學,對一位傳統民族音樂學者的研究來講,最直接、簡單的方法就是背起錄音機,走入研究對象的人群當中,去觀察、紀錄他們的音樂活動、聆賞他們音樂之美、領略他們對音樂的感知、定義與詮釋。問題的關鍵是,什麼才是研究的對象?是音樂本身?是該民族?答案很明確,既要面對那群人,更要聆聽該族群的音樂。這種音樂對臺灣原住民族群音樂似乎是個簡單的議題,但是對於平埔族的研究,它卻是考驗所有研究者的第一道難題,而且總是環繞研究者研究歷程中的夢魘。因此,如何界定平埔族群的文化與音樂,便成為研究平埔族音樂的首要課題。

  音樂總是隨著時空遞移而展延,同時音樂文化也隨著該民族的變遷而轉化。無論在任何空間分布點上之研究,均只是一種時空的面相,因此,追求永恆的文化原始面貌和文化全面性的認知,永遠不可得。平埔族群音樂情況的瞭解正是如此,回顧平埔族群特別是分布於南部地區五個縣市的西拉雅族群的樂舞文化,平埔族群的音樂到底是怎樣的面相呢?從歷史時空發展到今日被公認為漢化的民族,傳說、歷史文獻到研究者,如何面對一個謎樣的族群樂舞文化的認知,又如何建構出該民族的音樂文化面貌?林副教授講述並唱出多首著名歌曲如搖籃曲、飲酒歌、牽曲等。

  最後,林副教授以族群認同與文化詮釋,以追求平埔族群留下的文化,民族歌舞學術論述需有科學的依據作為結尾。

  • 圖1:講座林清財副教授

    圖1:講座林清財副教授

  • 圖2:現場一隅

    圖2:現場一隅

  • 圖3:民眾發問

    圖3:民眾發問

  • 圖4:本館林主任秘書明洲(左)致贈林副教授相片紀念

    圖4:本館林主任秘書明洲(左)致贈林副教授相片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