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頁需要開啟JAVA script的功能,才可以完整閱讀
字級大小列印部分也需要開啟javascript

移至主要內容區
:::

演講-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回顧:牡丹社事件

演講主題: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回顧:牡丹社事件
主  講 人:高加馨
時  間:113.05.16 - 14:00
地  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

  本館與國史館、原住民族委員會於2024年合作辦理8場次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第3場於5月16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4時,由屏東縣牡丹國小教導主任高加馨主講「高高在下:布農族丹社群與現代國家的遭逢」。

  現場首先由國史館副館長許瑞浩致詞介紹。接著高老師先指出sinvaudjan,其實是葛藤,不是牡丹,葛藤有許多作用,高老師透過現場吟唱一首葛藤古謠,來說明葛藤文化。高老師表示,以今日角度來看,有人會認為當年原住民屠殺琉球人是相當野蠻的,但自己會想,當年如果祖先沒有英勇的對抗,也許就沒有今日的自己。

  接著高老師以部落主人時期、部落主人與外來勢力的相遇與對應、timaen(我是誰)等幾個階段來探討牡丹社。在部落主人時期,sinvaudjan、kuskus(高士佛社)是屬於paliljaliljaw群,雖過著自己當家作主的部落生活,但其實和周邊部落與族群仍有緊張關係。

  這種自主的生活,在1871年因為宮古島的進貢船漂流到八瑤灣海岸擱淺,66位琉球人進入部落而打破。相較部落原本普通一兩百人的狀況,66位琉球人的進入,對部落可說是一種威脅。在沒有攜帶禮物的狀況,高士佛社給予招待,算是相當友善,但因彼此語言不通、文化不同,而產生誤解。高老師推測,琉球人或許是聽到高士佛勇士清晨打獵前的磨刀聲而離開,高士佛族人極可能因為與周遭其他人群緊張,對這些人離開產生了懷疑與猜忌,最後許多琉球人遭到殺害。

  1874年日軍動員數千人,與牡丹社、高士佛社族人展開對戰,經歷了一個多月的激戰,牡丹社頭目父子犧牲,但日軍並未取得全面性的勝利,是為「石門之役」。之後雙方談判停戰,日軍撤離,這便是牡丹社事件始末。

  高老師指出,清國認為原住民是化外之民,日本認為是無主番地,牡丹社事件在今天也促成族人尋找自己。包括對牡丹社事件的調查、研究,與宮古島居民的交流和解,並從愛丁堡大學迎回四具頭顱到臺灣。特別是迎回顱骨,牡丹社至今仍有八成是傳統信仰,而傳統信仰和漢人遺骨落土歸根的看法是不同的。

  牡丹社事件部落從無聲到有聲,但也要進一步避免族人的認知不足。最後,高老師表示,由追尋牡丹社事件原委,慢慢了解牡丹社更多傳統文化。對1874年牡丹社事件,除了仍希望有一天日本人還是可以對這事件道歉,更重要的是要從歷史中去學習、認識,不能只用現在價值觀判斷。

  • 圖1:國史館許瑞浩副館長致詞

    圖1:國史館許瑞浩副館長致詞

  • 圖2:講座高加馨主任

    圖2:講座高加馨主任

  • 圖3:演講情形1

    圖3:演講情形1

  • 圖4:演講情形2

    圖4:演講情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