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回顧:臺灣本土語言的翻轉教育─原住民族語與其他語言的互動
演講主題: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回顧:臺灣本土語言的翻轉教育─原住民族語與其他語言的互動
主 講 人:黃東秋
時 間:113.06.13 - 14:00
地 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
本館與國史館、原住民族委員會於2024年合作辦理8場次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第3場於6月13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4時,由佛光大學外文系第二任主任暨所長黃東秋( Akiyo Pahalaan)主講「臺灣本土語言的翻轉教育─原住民族語與其他語言的互動」。
現場首先由國史館副館長許瑞浩致詞介紹。黃老師接著指出臺灣是個多語言的國家,包括了河洛話、客家話,也包括各原住民族語言,也就是南島民族語(Austronesian Languages)都應該被學習。語言是從各族群的互動中學會的,而不是被教會的。
黃老師表示,南島語言分佈北起臺灣,南到紐西蘭,東到復活島,西到馬達加斯加,有各式語言,在臺灣就有多樣的語言。因此,臺灣應該是不同於單一語言國家、或者雙語言國家、多語言國家,而是需要彼此互動尊重學習的跨語言(translingualism)國家。
有效語言的學習過程可以套用「飯票理論」,也就是同心圓理論,由自己的母語開始,慢慢再擴及周遭族群的語言,再學習其他國家語言,例如:閩南族群要學習原住民族的語言,原住民族也應該要學習河洛話等等。學習不同族群語言,也會開啟一種新的生活模式,看到新的文化內涵。接著,黃老師認為對於臺灣各原住民族群,很多人仍相當陌生,因此,他逐一介紹各族特色與相關歌謠、簡單會話,讓現場聽眾,可以認識臺灣不同原住民族的語言思考。
針對原住民族語言發展的未來,黃老師提出如何與時俱進的概念,例如「老師」一詞在阿美語仍是「sinsi」,但這其實是從日文衍生而來,是否族語中有其他詞彙可以替代?或者可以創造出其他更有意義的詞彙?都是今日可以思考的方向。而更多新式網路用詞,或者現代社會用詞,也需要有新創詞彙的創造與共識。
最後,黃老師認為:語言是溝通的工具,學習語言與他人溝通。不同族群的語言,提供了無盡探索的潛力。透過語言學習,接觸其他文化可以幫助我們 了解我們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以及其他人與我們自己的關係,也促成了彼此的尊重和寬容。
-
圖1:國史館副館長許瑞浩致詞
-
圖2:講座黃東秋教授
-
圖3:演講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