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頁需要開啟JAVA script的功能,才可以完整閱讀
字級大小列印部分也需要開啟javascript

移至主要內容區
:::

演講-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回顧:十九世紀臺灣漢番族群與基督徒社會網絡的形成

演講主題: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回顧:十九世紀臺灣漢番族群與基督徒社會網絡的形成
主  講 人:王政文
時  間:113.10.17 - 14:00
地  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

  本館與國史館、原住民族委員會於2024年合作辦理8場次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第8場於10月17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4時,由東海大學歷史學王政文副教授主講「十九世紀臺灣漢番族群與基督徒社會網絡的形成」。

  現場首先由國史館陳儀深館長致詞介紹。接著王老師表示,他長期從事臺灣基督教的研究,但是他關注的焦點和過去不太一樣,以往研究著重在教會組織和教會本身人事,但是他關注的焦點在於教徒,包括了教徒與教徒間看得到與看不到的網路,這些網路本身也提供了信仰擴大的利用,特別是教徒如何透過他的力量將信仰傳給其他人。

  這些網路,至今仍影響臺灣甚深,例如高鐵沿途的樂雅樂、摩斯漢堡等等,都是和高鐵股東之一東元電機有關,而更進一步來看,更是連結了從清末到現在的基督教信仰社會網路。這也和國史書寫相同,現代歷史書寫越來越多以平民為主,過去基督教的史觀是談教會組織的福音史觀,但由信徒角度書寫,讓我們看到不同脈絡。

  如由基督教徒的角度來看臺灣的歷史,也可以看到不同面向,因為比其他傳統信仰的民眾有更高對外來文化吸收能力,因此臺灣許多領域早期的接受者,很多都是基督教徒,例如西洋音樂領域,教會熟悉聖歌的信徒,自然也是早期臺灣西洋音樂的開拓者,而總督府臺灣醫學校招收的的學生中,基督教徒學生的比率也高於其他信仰 。

  基督教19世紀積極來臺傳教,通常處在社會邊緣越容易接受不同的信仰,就漢人而言,處於低下階層的人分別改宗,而處在社會邊緣,非社會主流的平埔族群,則是集體改宗 。從統計來看北部加拿大長老教會教區,平埔族人比率高達3/4,其他地區狀況也類似。因此也形成了平埔族群的信徒網路。

  1870年埔里烏牛欄潘開山武干遭受槍傷,先送神岡大社休養,後來轉送臺南馬雅各治療,便說明了平埔族族群間的基督教信徒網路已經成形,而在這個事件後,又吸引了更多平埔族人入教。更甚者,1883年後,北部馬偕改變傳教策略,將傳教重心,由漢人改為噶瑪蘭族,使得噶瑪蘭族人大量放棄傳統信仰,改信基督教。

  最後,王老師表示,基督教信仰保留了完整的受洗信徒名簿,透過這些姓名線索,可以慢慢挖掘出信仰的人際網絡,也可讓我們更理解臺灣社會,並且擴展歷史研究的視野。

  • 圖1:講座王政文副教授

    圖1:講座王政文副教授

  • 圖2:陳儀深館長致詞介紹

    圖2:陳儀深館長致詞介紹

  • 圖3:演講現況1

    圖3:演講現況1

  • 圖4:演講現況2

    圖4:演講現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