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客家專題系列講座回顧:向原住民族致意:逆寫臺灣客家移墾史的嘗試與期待
演講主題:客家專題系列講座回顧:向原住民族致意:逆寫臺灣客家移墾史的嘗試與期待
主 講 人:羅烈師
時 間:113.11.14 - 14:00
地 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
本館與客家委員會於2024年合作辦理4場次客家專題系列講座,11月14日(星期四)下午2至4時於國史館4樓大禮堂,由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羅烈師副教授主講「向原住民族致意:逆寫臺灣客家移墾史的嘗試與期待」。
現場首先由國史館許瑞浩副館長致詞介紹本次演講者和講題相關研究回顧,接著羅教授表示,以往臺灣客家遷徙和分布的研究,鮮少出現原住民族的身影,臺灣如同荒地等待漢人開墾,形成以漢人為中心的臺灣史。在研究時,應該要放在更整體的角度,各族群間一定是相互連動的。
本次演講分為3個部分,羅教授首先以漢人用幾顆鹹菜和平埔族交換良田的故事,帶出過往對1800年代中部平埔族大遷徙的刻板印象。鹹菜交換良田的故事為原先居在新盛里(今臺中東勢區)的平埔族人在舉社遷移時,他們的耕地都讓渡給厚道的漢人。由於走得匆忙,但接手的漢人錢不夠,導致有的以幾顆鹹菜,就換得一份良田。後來平埔族人在遷居埔里盆地之後,每年只要到了大年初二都會成群結隊,回到今新盛里作客,順便向漢人表示以前的地以太便宜的價格賣掉,請再補點錢。漢人也拿代代相傳煎年糕(甜粄)加以招待,並拿點錢給社番過年。但這則看似有人情味的故事,實際上站在優勢漢人的角度,隱含對漢人的歌功頌德。
羅教授根據1809(嘉慶14)年漢人江好和巴宰族的契約,從契約中的土地四至、戳記和開墾土地須經通土、甲頭言定,可以看出當時客家人係與巴宰混居,並且巴宰族已過上水田生活,以及當時巴宰族為共同財產制。清代由於客家人不斷進入巴宰族土地,形成如同房東、房客的競爭關係,但平埔族群本身即移墾社會,所以在初期他們可能還沒有被漢人侵占土地的危機感。若快轉到道光年間的土地契約,可以看到已經遷徙至埔里的平埔族仍時常回來向漢人收取屯租,推測平埔族當時的離開並不匆忙,即使離去,屯租仍然連繫著兩邊的社會。更重要的是,離去之後的回訪,可能是姻親之間的節慶儀式。
緊接著是日治時期學田六君子的故事,日治時期大溪仕紳呂鷹揚和呂建邦在1897(明治30)年提議設置學校,後來募資成立大嵙崁公學校。1908年呂鷹揚和呂建邦、江建臣、黃丙南、黃玉麟等人計畫開墾官有原野阿姆坪(今石門水庫一帶)作為大嵙崁公學校學田。但實際上學田六君子與阿姆坪的故事,其實只是官方與民間合力拓墾歷史的小片段,更驚人的故事展現在跨國的日資大財團──三井集團。三井集團成立三井合名會社,專為開發臺灣的山林利益,開發區域分布於海山、大溪一帶。而學田六君子和三井合名會社之所以能取得廣大的土地,其實是清朝、日本兩朝政府征服當地泰雅族的結果。
最後羅教授指出,第一部分的演講當然不是主張「客家平埔和樂融融」,而是提醒「番愚漢奸」的形象使我們忽略「平埔」主動性與能動性,失去了以「互為主體」視角,理解臺灣歷史的機會。其次,學田六君子故事的逆寫則是把缺席的國家、財團與族群,重新講回來。羅教授也建議目前修志之篇章架構現況下,應該在既有的歷史篇、文化篇、人物篇等,增加原住民族的書寫,同時整體應採取互為主體的史觀。
-
圖1:講座羅烈師副教授
-
圖2:國史館許瑞浩副館長開場致詞
-
圖3:演講情形1
-
圖4:演講情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