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客家專題系列講座回顧:身為Amoy:在臺印尼客家女性生命圖像
演講主題:客家專題系列講座回顧:身為Amoy:在臺印尼客家女性生命圖像
主 講 人:蔡芬芳
時 間:113.12.12 - 14:00
地 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
本館與客家委員會於2024年合作辦理4場次客家專題系列講座,12月12日(星期四)下午2至4時於國史館4樓大禮堂,由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蔡芬芳教授主講「身為Amoy:在臺印尼客家女性生命圖像」。
現場首先由國史館許瑞浩副館長致詞介紹本次演講者和講題,指出蔡教授的研究將客家、族群和性別等不同領域結合在一起,展現本次演講主角具女性、移民和客家等多重身分交織,而非單一面向。接著蔡教授表示之所以研究這個主題,起源於自身在德國讀書研究少數族群,以及自己和家族的客家生命經驗。
Amoy發音為阿妹,亦可書寫為Ah Moi或Amoi,意為女孩。蔡教授表示如何理解一個人或群體,可以從三個層面出發,分別是從自己經驗出發,設身處地換位思考、人與被研究者之間的權力關係,會產生不同的互動模式,以及去除本質化想像。族群通婚為複雜的社會現象,以國際、中介族群文化、個人生活層次作為分析架構,透過性別、族群和宗教之交織理解移民的生命經驗,探究跨國通婚中之文化適應與文化實踐,以及從宗教信仰重新檢視文化親近性意涵以及通婚理論中的權力關係。
臺灣人對印尼客家女性的稱呼可分為幾個階段,最早為外籍新娘、外籍配偶,顯示我們並未將其視為臺灣人;至2003年婚姻移民票選自己名稱為新移民、2024年的《新住民基本法》則稱為新住民。蔡教授指出一般常說新住民是臺灣第五大族群,但臺灣新住民多指婚姻移民,且以女性為多數,並且未有族群運動,以及在取得公民權後,不應再視為移民,因此「新住民」其實不太符合學術上對族群的定義。
跨國通婚和婚姻移民研究始於1990年代,以東南亞研究居多,1990年代到2019年對於婚姻移民的認識論觀點大致上可分為兩類,其一是以批判的角度分析婚姻移民在臺灣的不平等地位,另一類則是以臺灣本位主義出發,探討婚姻移民生活適應及其子女教育與照護議題。臺灣客家婚姻移民研究出現的時間較晚,臺印客家通婚研究的特色在於跨國未跨種族的通婚、臺印在婚配對象的選擇上所考慮的是客家文化要素,而這也被認為是臺印跨國婚姻之客家通婚的獨特之處。
最後蔡教授分享不同的印尼客家移民女性個案,分析在不同時代背景下踏上婚姻之路的女性,以及臺印客家人通婚雖然具文化親近性,但信仰和部分語言用法卻有所差異,形成看似相近但又有些相異的文化經驗,雙方對跨國婚姻對象的期待也有所不同。最後蔡教授表示除了上述,印尼客家女性還有其他面向的研究可以發掘。相關研究可參考蔡教授近期出版之《身為Amoy:在臺印尼客家婚姻移民女性之生命敘事》。
-
圖1:講座蔡芬芳教授
-
圖2:國史館許瑞浩副館長致詞
-
圖3:演講情形1
-
圖4:演講情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