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頁需要開啟JAVA script的功能,才可以完整閱讀
字級大小列印部分也需要開啟javascript

移至主要內容區
:::

研討會-臺灣同胞與抗戰座談會

會議主題:臺灣同胞與抗戰座談會
時  間:104.10.25 - 104.10.25
地  點:國史館四樓大禮堂

  清光緒21(1895)年臺灣因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開始了日本統治時期,也掀起了第一波不願意受殖民統治的臺灣人的反抗運動,在日人逐漸掌握全臺實質統治權力後,仍有零星的武力反抗,或非武裝的文化抗日活動,展現了臺灣人的勇敢與氣節。更甚者,部分不願意屈居殖民土地的臺灣人,透過各種方法,遠離島嶼,來到中國本土,貢獻力量,加入革命與抗戰的行列,寫下可歌可泣的故事。
  
  隨著歲月凋逝,部分的青春理想故事,逐漸掩沒在歷史洪流之中,被人遺忘。104年適逢抗戰勝利70週年,值此時刻,透過辦理參與抗戰後人座談會,藉由口述座談方式,喚起民眾歷史記憶,重新呈現與詮釋臺灣同胞參與的精神,除呈顯中華民國國軍參與同盟抗戰的意義,鼓舞國人,在同一島嶼上共同面對困境,一起奮鬥努力,並期許開創下一個世代的新格局,也藉此省思戰爭,期許未來與日本及其他國家,都能和平相處,共締文明盛世。
  
  本館辦理「臺灣同胞與抗戰」座談會,於10月25日下午1時30分於國史館四樓大禮堂舉行。當天活動由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續修臺北市志」約聘總纂黃秀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吳文星兩位教授主持,計邀請11位臺灣同胞參與抗日、抗戰之家屬後代及當事人出席與談。

  出席本次座談會來賓,包括國史館呂芳上館長、臺灣省諮議會諮李源泉議長、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廖繼斌館長、臺北二二八紀念館蕭明治館長、臺灣議政博物館黃世祺副館長、文化資產局許有仁組長、靜宜大學楊政寬教授等。其中廖繼斌館長也是臺灣文化協會會員廖進平後代,而其他臺灣抗日人士,包括李建興、江亮能、呂赫若……等及臺灣義勇隊等亦有家屬後代出席;大陸藉抗日人士上官志標、張達五後代也前來與會,而布農族原住民拉荷‧阿雷家族共計十多人出席;蔣渭水於北京的孫女蔣建春知道這場座談會的辦理,也特別從北京趕來參加。

  活動一開始由張鴻銘館長致詞,張館長表示:從乙未戰役開始,臺灣的武裝抗日活動,前仆後繼,後期臺灣本島則漸轉為非武裝抗日活動,而在八年抗戰期間,更有不少人赴中國大陸戰場,投入直接的抗戰活動。本次邀請這些參與抗日抗戰人士及其後代家屬的歷史見證與口述,忠實呈現臺灣同胞參與抗日抗戰之史實,除了緬懷這些先賢先烈精神,也同時更讓我們記取戰爭的經驗與教訓,共同追求長遠地和平相處。

  接著依抗日、抗戰時序,在黃秀政、吳文星兩位主持人的引導下,分別請11位與談人,包括:丘秀芷女士講述乙未割臺時期丘先甲、丘逢甲的事蹟;林光輝先生講述林祖密在臺灣與中國兩地資助武裝抗日活動經過;蕭開平先生講述客家六堆地區蕭家抗日故事;林芳媖女士講述林獻堂與非武裝抗日活動;蔣朝根先生講述臺灣文化協會與蔣渭水;張進昌先生講述莫那魯道與霧社事件;顏來福先生講述拉荷‧阿雷與大分事件;羅秋昭女士講述羅福星烈士故事;蘇繼光先生講述蘇紹文將軍與自身戰爭經驗;曾東昇先生講述參與臺灣義勇對少年團回憶;李力群先生講述李友邦將軍一生。

  本次座談內容包羅各種不同型態的抗日及抗戰活動,也兼顧不同族群間,包括閩南、客家與原住民的抗日事蹟,其中顏來福先生全程以布農話發言,並由顏國經先生翻譯。整個活動過程精采緊湊,觀眾反應熱烈,在活動結束大合照後,來賓於現場交流熱絡。

相關檔案

  • 座談會-海報

    座談會-海報

  • 座談會-程序表

    座談會-程序表

  • 座談會主持人、與談人、家屬與貴賓合照

    座談會主持人、與談人、家屬與貴賓合照

  • 座談會主持人黃秀政教授(中右)、吳文星教授(中左)

    座談會主持人黃秀政教授(中右)、吳文星教授(中左)

  • 主辦單位張鴻銘館長出席致詞

    主辦單位張鴻銘館長出席致詞

  • 與談人丘秀芷

    與談人丘秀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