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習營-99年東臺灣歷史與原住民文化研習營
會議主題:99年東臺灣歷史與原住民文化研習營
時 間:99.07.19 - 99.07.23
地 點: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99年暑期於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辦理,東臺灣歷史與原住民文化研習營,東臺灣向有「後山」之稱。早年為卑南、布農、阿美及達悟等族生聚之所。17世紀初,荷蘭人意圖占領澎湖之際,曾風聞臺灣東部產金,於1638年(明崇禎11年)派員赴卑南覓蒐集產金訊息,因而與外界有所接觸。1693年 (清康熙32年),商人陳文、林侃等人因遭風漂流至崇爻(今花蓮),惟尚未抵臺東。1696年 (康熙35年),雞籠(今基隆)通事賴科「欲通後山之土番」,乃七人結伴赴東面,使均榔、荳蘭、七腳川、機密、貓丹、丹郎、水輦等九社及阿里山鄒族向清廷輸餉,但漢人並未入墾。1812年 (嘉慶17年)後,漢人李享、莊找等,以布匹折銀5,256元向荳蘭社、薄薄社、美樓社、拔便社、七腳川社等五社頭目購買厘荖溪、荳蘭溪附近土地招墾。其後,移墾漢人日眾,亦加速了東部的拓墾。臺灣是個多族群的社會,經過長時間的相互激盪,早已孕育出璀璨的多元文化。其中尤以在東臺灣地區,最具特色,族群文化最為源遠流長,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經出現長濱文化,新石器時代更有卑南文化、麒麟文化、花崗山文化等,奠定其多元文化的風貌。目前東臺灣地區的原住民族群,包括卑南、阿美、排灣、達悟、布農、噶瑪蘭、太魯閣、撒奇萊雅等族,其祭典文化,不僅族人歌舞同歡,也吸引不少遊客參與,以東臺灣的阿美族為例,依其分佈區域可分為南勢阿美、海岸阿美、秀姑巒阿美、卑南阿美及恆春阿美,且在每年的7、8月間舉行豐年祭,可說是阿美族人最重要的年度盛事之一。又如臺東的卑南族,由於時代的變遷和地理位置的差異,卑南八社祭典各自呈現出不同風貌,如收穫祭、年祭、大獵祭等,其重視程度往往因各社而異,其中以檳榔村三月八日婦女除草完工的傳統節日尤具特色,顯示檳榔村婦女團隊組織的嚴謹。至於南迴公路沿線的鄉鎮,是臺東排灣族人的聚居地,每年七月到八月初,排灣族原住民便會舉辦一年一度的收穫祭;而居住在蘭嶼的達悟族,以海為生,其所發展出的船祭、飛魚祭,則顯現出海洋文化的特色。本次研習活動,以東臺灣地區歷史發展為經,原住民族群文化為緯,包括史前文化與原住民關係、原住民語言概論、原住民的樂舞、原住民藝術、東臺灣歷史與開發及部落尋訪等課程。
-
99年暑期東臺灣歷史與原住民文化林館長致詞
-
99年暑期東臺灣歷史與原住民文化研習營學員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