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近期活動

105年度原住民專題講座系列:十九世紀臺灣原住民文物勾沉錄
講題:十九世紀臺灣原住民文物勾沉錄
主講:王嵩山(逢甲大學亞太博物館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所長)
時間:105年7月6日(星期三)下午2時至4時
地點:臺北國史館4樓大禮堂
1025臺灣光復檔案展
展覽期間:民國105年7月6日(星期三)至12月30日(星期五)
     (週一及民俗節日休館)
展覽地點:本館文物大樓1樓福爾摩沙特展室
開幕典禮:民國105年7月6日(星期三)下午2時
開幕地點:本館文物大樓1樓簡報室

  本館與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共同主辦「1025臺灣光復檔案展」中部場次,謹訂於本(105)年7月6日(星期三)下午2時,於本館文物大樓1樓簡報室舉辦開幕典禮。

  本次展示內容包含「抗日活動」、「籌劃接收」、「政權交替」及「省政新局」4大主題,除豐富多元的檔案、文物外,還有多項互動及情境模擬設施,如歷史照片大拼圖、轉動時光機、抽抽樂等,讓參觀者走進歷史,體驗當時的感受。竭誠歡迎大家踴躍前來參觀。
「翱翔福爾摩沙-鳥瞰臺灣古地圖展」中部巡迴展於本館展出
展覽期間:民國105年7月22日(星期五)至10月23日(星期日)
     (星期一及民俗節日休館)
展覽地點:本館文物大樓2樓鯤島風華特展室
開幕典禮:民國105年7月22日(星期五)下午2時
開幕地點:本館文物大樓2樓大廳

  「翱翔福爾摩沙-鳥瞰臺灣古地圖展」中部巡迴展將於本(105)年7月22日(五)起於本館文物大樓2樓鯤島風華特展室展出,當日下午2時於文物大樓2樓大廳舉行開幕儀式。本展覽是由臺灣古地圖史料文物協會策劃執行,並邀本館與國家圖書館、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北投文物館聯合主辦。

   臺灣從十七世紀起,東來的歐洲人為貿易及軍事所需,開始繪製臺灣的地圖,為了使用者便於理解,其中包含不少詳盡的城堡和港埠要塞鳥瞰圖。清代康熙年間之後,陸續出現一些具有多重視點、筆觸細膩的臺灣山水輿圖卷軸。到了日本時期,日人吸收了歐洲美術透視技法,融合日本傳統畫風,在交通和印刷等科技躍進的推波助瀾下,無意間留下更多精繪的臺灣觀光鳥瞰圖。所謂鳥瞰圖,指的是模擬由高處俯視地表,依據「近大遠小」視差原理,以透視法表現地物、地貌等高低遠近,所繪製之地圖,類似鳥類自空中俯瞰地面之影像。

  展覽中蒐羅了日本統治時期吉田初三郎等著名繪師,所繪臺灣全島或城市鳥瞰圖等約80幅,並搭配清代山水式畫法的輿圖10餘幅、臺灣古今中外重要古地圖20餘幅,及近現代臺灣鳥瞰圖10餘幅。透過古地圖可一窺從荷西時期到現代的臺灣樣貌。

  此次本館提供了館藏地圖5件,其中2件屬於清代的地圖,3件屬於日本時期總督府檔案的附圖,搭配其他精彩的百餘張日本時期鳥瞰地圖一同展出,讓這些平日看似無奇的檔案地圖,在展覽的精心規劃下,顯得生動有趣。簡要介紹本館提供的地圖如下:

1. 清代竹塹地區〈業戶吳益春田界地圖〉:這件地圖原為清代竹塹水田庄(今之新竹市北門一帶)吳家傳承之物,圖中標示了當時吳家在新竹地區所擁田產範圍。此圖本館已在民國103年出版的《竹塹水田庄吳家古文書》公開印行。

2. 光緒4(1878)年〈全臺前後山輿圖〉:此圖於清末為配合「開山撫番」政策,清廷官方第一次繪製包含東臺灣的全臺地圖。這張圖曾於民國47年本館前身臺灣省文獻會時出版的《蘭嶼入我版圖之沿革》書中印行過。

3. 明治28(1895)年11月29日「臺灣總督府檔案」〈宜蘭支廳會見蕃人報告〉所附宜蘭地區地圖:此圖仍保有中式山水畫特色,其可看出日人在宜蘭支廳轄內安排山區原住民前來撫墾局會見的相關位置。這張圖也早在民國90年省文獻會時期發行的《日據時期宜蘭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書中印行。

4. 日本時期臺灣總督府檔案繪製之紅頭嶼東清灣地形圖:此圖為日本時期臺灣總督府檔案〈紅頭嶼外二島〔火燒島〕出張所成田〔安輝〕技師復命書〉中所附紅頭嶼(即今稱蘭嶼)東清灣地形圖。

5. 日本時期臺灣總督府檔案繪製之紅頭嶼山地形貌圖:此圖與前一張圖都是在同一宗檔案中的附圖,是以具象的手法畫出時稱紅頭嶼的山地形貌圖。

   這些地圖最大的特色是都可與文字史料與檔案結合做深入的研究,而且多已公諸於本館歷年的出版品或於數位典藏系統中,期待各界能藉由此次展覽的連結看到更多地圖中隱而未顯的歷史記錄。
105年臺灣文獻講座第4場:當歷史遇上電影
講題:當歷史遇上電影:談《阿罩霧風雲》發想與製作(「阿罩霧風雲II:落子」影片觀賞)
主講:許明淳導演
時間:105年7月21日(四)下午2時-5時
地點:本館史蹟大樓一樓簡報室

  《阿罩霧風雲》系列透過一個家族的興衰震盪,結合細緻的考據,風格化的表現方式,並結合3D動畫等多樣方法揉合其間;採用臺灣紀錄片中較少見的「戲劇重現」手法呈現臺灣歷史原貌,感性勾勒臺灣近代歷史風雲迭起的關鍵時刻。本次講座邀請導演許明淳來介紹其紀錄片製作的過程,從資料搜集與考證、戲劇還原調度與拍攝、幕後紀實放映等,藉由其製作經驗的分享,希望培養觀眾能用多元角度看待歷史,破除刻板印象並學習重新思考。

報名方式:請至本館網站首頁>最新消息>文獻講座下載報名表,填妥後以電子郵件ctcu@mail.th.gov.tw或傳真049-2317782報名。
洽詢電話:(049)2316881轉306,321

本年度文獻講座各場次主講人、講題及演講時間如下:
第四場
時 間: 7月21日(四)下午2時-5時
主講人: 許明淳(「阿罩霧風雲I:抉擇、阿罩霧風雲II:落子」導演)
演講主題:當歷史遇上電影:談《阿罩霧風雲》發想與製作
(阿罩霧風雲II:落子影片觀賞)
演講地點:本館史蹟大樓一樓簡報室

第五場
時 間: 9月22日(四)下午2時-4時
主講人: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演講主題:臺灣人的世界觀:林獻堂環球遊記
演講地點:本館史蹟大樓一樓簡報室

第六場
時 間: 10月20日(四)下午2時-4時
主講人: 鄭麗榕(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演講主題:物種的追尋與正名:臺灣犬的故事
演講地點:本館史蹟大樓一樓簡報室

「臺灣留影—黃則修的人文世界」移展檔案管理局
展覽期間:民國105年7月4日(星期一)至7月29日(星期五)
     (展覽時間為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9時至下午5時)
展覽地點: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展覽廳(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北棟1樓)
 

悅讀檔案

日治初期宜蘭廳之官廟--聖廟
  2015年12月31日,發表於本館《電子報》第141期之〈日本統治初期之臺灣官廟調查〉一文中,曾探討臺灣總督府掌理宗教業務之地方課為瞭解臺灣官廟之狀況,於明治36(1903)年2月25日,以民政長官名義,以民總第846號函,照會所轄各廳加以調查。

  調查結果,得知在當時之行政區劃20廳(臺北廳、基隆廳、宜蘭廳、深坑廳、桃仔園廳、新竹廳、苗栗廳、臺中廳、彰化廳、南投廳、斗六廳、嘉義廳、鹽水港廳、臺南廳、鳳山廳、蕃薯藔廳、阿猴廳、恆春廳、臺東廳及澎湖廳)中,除臺北廳不知原因未提報外,計有11廳提報官廟43間,分別為宜蘭廳(1間)、桃仔園廳(1間)、新竹廳(8間)、臺中廳(2間)、彰化廳(5間)、斗六廳(1間)、嘉義廳(3間)、臺南廳(13間)、鳳山廳(3間)、恆春廳(2間)、澎湖廳(4間)。

  由於臺灣總督府當局本次之調查事項有三,係針對官廟「建立之由來、建立以來迄今之沿革及目前之狀況」進行調查,故極具參考價值。今特依前列提報官廟之11廳,依上列順序以廳別於本館《電子報》中一一陳述。

  首先是宜蘭廳。針對民政長官明治36年2月25日民總第846號照會函,宜蘭廳之回覆(如圖1~3)如次:

宜總第九一八號
  
  鈞部民總第八四六號函照會調查本廳下官廟一節如附件(見圖2、3),復請查照。
 
  明治三十六年四月二十九日

                      宜蘭廳長佐藤友熊 印
    謹 致
  民政長官後藤新平

附件:
一 聖廟(臺帳登記第一號)

一 、建立之由來
舊政府以聖教為重,尊崇聖賢,每一縣衙所在地皆設置一聖廟,作為振興教育之方策。
宜蘭之地也,開闢日尚淺,諸般體制具備者甚少,為如聖廟者尚未興建而感到遺憾,紳士楊士芳、李望洋、李及西及黃鏘等數人乃發起倡建聖廟,獲多數者贊成,經上司之允許,向田園甲數賦課費額,至同治十年著手工程。

二 、建立以來迄今之沿革

  聖廟位於宜蘭城內前東門街,因同治十年紳士楊士芳等人之首倡而創建。需要龐大之建設費,一時未能支出,故工程持續數年,其醵資隨集隨建,歷經七年投資約五萬銀,至光緒三年始予竣工,結構壯大,堪稱宜蘭第一。據云所用之木材蒐集自花蓮港附近,石材則蒐集自基隆廳下三貂堡附近。至光緒二十一年需要修繕,故獲准依舊慣向各田甲賦課鳩集,著手大修繕,部分之材料雖已蒐集;但當時值逢我軍隊入蘭之際,因人心惶惶、混亂,造成材料散逸,遂不得已而中止。

管理方法
  舊政府時代配置學官一名、書記一名、使丁二名,掌理祭儀及廟相關之雜務。及明治二十八年我軍隊之入宜蘭,因當作兵站司令部使用,故奉祀之神牌暫時移往宜蘭街前坎興街一名曰郭拔馨者之樓上,俟全部撤去後,縱然用作陸軍衛戍分院;但至去年三十五年歸還,故再度安置神牌。

祭典
  以春秋二期甲子之日為祭日,當日學官備大牢(註)爼豆之禮,知縣率屬僚及紳士列席,祭以九獻之禮,舉行極度莊嚴之儀式。據云此等祭典費每回花銀三十兩,慣例上由知縣捐贈,另由學田租中支出銀一百兩充當之。及我軍隊之入蘭,一時歸向廢止;但明治三十五年隨衛戍分院之撤去再辦。

三 、 目前之狀況

  去年廟宇雖獲歸還,但除附屬建物外,因腐朽甚劇,故紳士間再有修繕之舉。



註:乃「太牢」之誤,牛一、羊一、豕一,謂之。

 

民俗文物小常識

典藏品介紹:苗栗灰釉繩紋耳花瓶
典藏品介紹:苗栗灰釉繩紋耳花瓶
品名:苗栗灰釉繩紋耳花瓶
年代:約民國50年代
材質:苗栗陶土
尺寸(公分):上徑22.3底徑22.8高58腹圍112

  本件係苗栗傳統陶藝師吳開興先生早期的藝術創作品。就外觀造型而言,屬釉燒大花瓶類型。就技法而言,瓶身下半部手拉坯成酒甕的底型,瓶身上半部用擠胚法拍打連接下半部,瓶口手拉坯外撇束頸。就紋飾與釉色方面,瓶身下半部刮以線條紋加褐釉,瓶身上半部泥條紋並施泥灰釉(釉藥主要以木灰和泥漿所組成)與繩紋耳,瓶口的丈青藍流釉色彩,代表客家傳統色系。就整體創作而言,本件苗栗灰釉繩紋耳花瓶,除表面質感佳外,兼具「吳式技法」(泥漿斑、泥灰釉、線刻圖騰)的裝飾效果,其原始、樸拙、率真的風格,正是吳開興老陶師別樹一幟的製陶技藝,也是苗栗地區獨特的陶藝文化。

註:
一、苗栗陶土特色:土質細膩,氧化鋁量高,氧化鐵含量低,耐高溫且具高度耐酸性,屬於石陶器的品質。
二、手拉坯塑形法:將坯土放置轉盤上,用水潤滑,並使土塊穩穩的黏在轉盤中心,當轉盤旋轉時,坯土以圓形的軌跡轉動,藉由離心力與手的力量,上拉或下壓坯土,使前後左右胚土厚薄度一致,以塑其外觀造型。
三、苗栗陶藝師吳開興簡介:1909年出生,2000年辭世,享壽92高齡。1925年在日人石山丹吾先生大坑所開的陶廠當雜工,拜日本師傅佐佐木丈一學日本車(坐著用腳踢的轆轤),及福州師傅李依伍(苗栗金龍窯開創人)學手擠陶。1928年於「苗栗窯業社」工作,1930年由舅舅劉進雲出資,開設「福興窯業」,生產日常用陶,為苗栗地區臺灣人開設的第一家陶廠。1948年為李澤藩先生(李遠哲先生的父親,臺灣知名前輩畫家。)製作繪畫用花瓶,1951年教授手拉坯。 1981年協助藝文活動,獲省政府頒發「藝文獎」,1984年苗栗縣第一屆木雕陶瓷創作競賽,陶瓷組第一名,1987年榮獲教育部第三屆「民族藝術薪傳獎」,1988年苗栗縣文化中心典藏其作品,1991年成立「吳開興陶藝館」。1993年參展「臺北國際傳統工藝大展」,出版《吳開興陶藝作品集》,1999年苗栗文化中心舉辦「吳開興九十高壽回顧展」,出版《吳開興陶藝專輯》。
臺灣的「贌」字
臺灣的「贌」字
  「贌」(ㄆㄨˊ),臺語讀為pa̍k,意為承包、承作,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詞典解釋為「包、租。承租田地、交通工具等,以做為獲利的工具。」,也列入「贌田」、「包贌」等詞。本館典藏諸多古文書契約,其中有許多「贌耕字」,是墾戶向業主承租耕地,明定抽額等事項之契約。

  清代文人吳子光(1819─1883),祖籍廣東,其後來臺定居,曾為文記錄許多在臺見聞,成為我們考察舊事之史料。其著有一篇〈撲字非贌字〉收錄於《一肚皮集》,文中談到對於「贌」字的疑惑,經他的考據,「贌」字雖為臺灣所常用,卻未見於歷朝文獻,僅於元代文獻有「撲」字,2字都與財物貿易有關,但疑惑仍未得解。其全文如下:

  考簡策中字義,凡僦人田宅者,其名曰「賃」,獨臺人不用「賃」而用「贌」。按「贌」無字,不特《六經》、《廿一史》所未載,并兩京十三省所未聞也。惟元時課額,囘鶻人請以二百二十萬撲買之,事見《元史》。「撲」與「贌」字形相近,且字偏旁從貝,亦隱寓貨殖之意,此字可補入兔園冊中,臺人偏眾口一辭,牢不可破,何耶?

  今日諸多學者的研究,多認為臺人所用的「贌」字,乃源自於荷蘭語Pacht,為臺人文化受到荷蘭殖民統治的影響,而臺灣荷治時期也有特殊的贌社制度。不過,也有人認為,因「贌」與縛綑的「綁」同音,從「綁」轉化為「約定」之意,並指出多種語言中都有類似的轉化情形。
 

臺灣人‧臺灣事

 迎城隍的平安餅與高錢
迎城隍的平安餅與高錢
  端午節是臺灣重要的民俗節日,懸蒲插艾,吃完粽子,賞罷龍舟競渡,接下來中部地區最負盛名的迎城隍活動,就準備登場了。中部各縣市在清朝時代,全屬彰化縣轄境,包括彰化縣、臺中縣、南投縣及部分雲林縣鄉鎮,其城隍信仰絕大部分都是彰化城隍信仰,只有少數例外,如鹿港的永寧城隍。彰化城隍的城隍誕辰為農曆6月15日,因此中部相關城隍廟都會在這天舉行迎城隍活動,祈求合境平安。過去的活動,通常都在14、15兩日舉行,如今多擴大辦理,更加熱鬧。
   

館藏介紹

圖書室編目上架圖書通報
105年5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計193冊,書目詳見【相關檔案】本館圖書室5月份編目上架圖書清單,歡迎閱覽。
 

館務訊息

「鰲峰仰止-臺中海線地區古文書特展」研習活動
「鰲峰仰止-臺中海線地區古文書特展」研習活動
105年臺灣文獻講座紀事2:躍動的青春
105年臺灣文獻講座紀事2:躍動的青春
台邦‧撒沙勒教授主講「尋找雲豹的足跡-魯凱族好茶部落歷史之研究」
台邦‧撒沙勒教授主講「尋找雲豹的足跡-魯凱族好茶部落歷史之研究」
嘉義大學木質材料與設計學系師生蒞館參觀
嘉義大學木質材料與設計學系師生蒞館參觀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蕭碧珍、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