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近期活動

臺灣總督府檔案登錄為「2018臺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辦理臺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徵選,經過近一年評選,本館臺灣總督府檔案獲入選登錄。該局於本(107)年4月13日(五)在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衡道堂辦理發表記者會,並進行授證,由該局施國隆局長親自主持,並邀請評選委員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長許雪姬所長等擔任頒證人,本館由劉澤民副館長代表出席領證。

  臺灣總督府檔案主要為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保管之歸檔公文,係為日本殖民統治臺灣(1895-1945年)五十年第一手紀錄,範圍涵蓋法律、制度、外事、衛生、土地、戶籍、宗教、軍事、警察、產業、經濟、財稅、會計、司法、教育、交通、土木工程等面向。在徵選過程,評選委員皆認為臺灣總督府檔案來源清楚,保存完整,管理良好,且具文獻價值與意義,因此列為本年度臺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

  臺灣總督府檔案為研究日治時期臺灣歷史不可或缺的文獻,目前多已數位化完成,民眾可於本館網站:http://ds3.th.gov.tw/ds3/index.php,查詢檢索,瀏覽數位圖檔。
原住民系列專題演講:賽夏族祭典的氏族分工
 本館與國史館合作,於本(107)年4月至11月間,每月辦理一場次原住民系列專題演講,地點在臺北的國史館4樓大禮堂。本年度第2場將於5月24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4時,由苗栗縣平地原住民議員潘秋榮主講「賽夏族祭典的氏族分工」。
 

悅讀檔案

日治時期青年團殖林報國運動
  日治時期每逢神社祭典,官廳會向神社呈獻苗木並植林。自明治34(1901)年10月27日臺灣神社鎮座祭時就由北白川宮大妃殿下帶頭參拜,並於30日手植松樹4株(圖1:奉納品報告書)(註1)。此外,神社道路西側植樹由總督府高官負責,東側由民間人士負責(圖2:臺灣神社祭祀委員長報告)(註2)。明治36(1903)年又計畫於臺灣神社境內植林(圖3:臺灣神社境內植樹設計圖)。(註3)至於為何要向神社呈獻苗木並植林?則是源自日本古來神社的思想:

   據說昔日神武天皇於大和鳥見山祭祀天神之際,卜清淨之地種植常綠樹,繞神蘺而祭祀。此即意識到樹林中有神存在的結果。而與今日提到神社便直接聯想到社殿這樣的想法自然不同。也就是說古時書寫神社時讀作社(もり〔即森林〕),社這字與建築毫無任何關係。社原本是社木的合體字。而是從神與木在一起的思想出發,並非單純的天然物崇拜。……要銘記神社與神社林是處於密切不分離的關係。……(註4)

  可知日本神道思想相信神宿於森林中,林相愈蒼鬱則神體愈莊嚴。故向各地神社獻木並手植,除敬神外,並有祈求林業興盛之意。明顯的這是一種崇尚自然的意識,其有助於環保意識的涵養。

  但向神呈獻苗木除了表示對神的尊敬外,很少不祈求些回報的。尤其到中日戰爭爆發後,這種向神社獻木的儀式不僅所祈求的願望極大且祈禱之人幾乎囊括全島可動員之人,且獻祭之人深信所祈求的願望必定達成。

  當時官方呈獻給神社的是神社林,所祈求的回報是林業增產,供作軍需以打贏「聖戰」。而這種「聖戰」又是為了實踐日本天皇的祖先天照大神所降下的天壤無窮的神勅,自然也成為日本人民所必須遵行的行動方向,隨之,也成為身為二等國民的臺灣人所必須實踐的教條,否則就被認為是不忠不孝的「非國民」。

  因此,愛林並非單純為了環保,而是為了養成軍需資源以供足用,所以,於大肆砍伐破壞森林之前,必須要努力愛護森林資源,否則無法達成預期目的。

  1930年代,臺灣雖各種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因而導致勞動力不足且物價上漲,加上年輕勞動力被吸引至都市了,更使林業勞動力的品質低落。故如何活用各地青年團勞動力便成為林業發展的關鍵。因此,自昭和8(1934)年愛林運動開始時,其實施要綱內就明定參加團體為:臺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農林學校、師範學校、農業補習學校、小學校、公學校、農會、青年團、保甲壯丁團等。(註5)即使在原住民部落社會的臺東、花蓮港廳亦動員各地男女青年會從事活動。(註6)

  所謂「青年團殖林報國運動」的主要目的,表面上是為了緩和營林所勞力不足的問題,但實際上也是日本皇國精神的實踐與認同的再生產,也就是皇民化運動的一環,主要就是建構出共識並強加在臺灣人頭上,以造就正當性支配的環境。因此,若能培養出臺灣青少年對日本正當性支配的信仰,則不僅得以鞏固日本對臺統治的基礎,也因此能掌握豐沛的、忠誠的、新增的人力資源,更有助於「聖戰」的成功。

  為實施此運動,藉由總督府內的營林所與文教局、地方上的出張所、地方廳、位於當地第一線的派出所、詰所、郡、地方青年團長及其幹部間進行密切聯絡協調,終於在昭和14(1939)年8月初,開始舉行全島第一回殖林報國運動。當時有數百團青年團總人數約55,000名青年(新竹州11,700人、臺中州11,800人、高雄州16,700人、花蓮港廳7,500人、臺東廳4,100人、臺北、臺南兩州未定)前往植林預定地工作,並透過義務勞動作業來涵養獻身報國的精神。(註7)

註釋
註1、〈臺灣神社鎮座式及祭典ニ關スル件〉,《臺灣總督府檔案》,卷00630件001。影像檔:000006300010218。
註2、〈臺灣神社祭典ニ關スル一件(元臺北縣)〉,《臺灣總督府檔案》,卷09229件001。影像檔:000092290010010。
註3、〈臺灣神社ヘ植樹華族會館ヨリ寄附及ヒ是ニ關スル件〉,《臺灣總督府檔案》,卷04741件005。影像檔:000047410059002001M。
註4、殖產局淡水河森林治水事業助成組合編,《臺灣神社林の話》(臺北市:殖產局淡水河森林治水事業助成組合,1939),頁16-17。
註5、〈愛林運動實施要綱〉,《臺灣の山林》第95號(1934),封面後二頁。
註6、〈全島愛林運動〉,《臺灣の山林》第109號(1935),頁85-120。吳明勇,〈從植物園到愛林日:近代臺灣植樹制度與愛林思想之建立〉,《2008臺灣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殖民與近代化》(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08),頁215-238。
註7、荻原英夫,〈林業勞働問題特に青年團殖林報國運動に就て〉,《臺灣の山林》160(1939),頁27-33。〈全島靑年團に呼びかけ 植林報國の運動 八月初旬から着手〉,《臺灣日日新報》,1939-07-22,版次07。



參考文獻
1.「臺灣神社鎮座式及祭典ニ關スル件」(1901年10月8日),〈明治三十四年乙種永久保存第三十二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6300010218。
2.「臺灣神社祭典ニ關スル一件(元臺北縣)」(1901年9月30日),〈明治三十四年元臺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一三九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2290010010。
3.「臺灣神社ヘ植樹華族會館ヨリ寄附及ヒ是ニ關スル件」(1903年2月1日),〈明治三十六年十五年保存第二十一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47410059002001M。
4.〈全島靑年團に呼びかけ 植林報國の運動 八月初旬から着手〉,《臺灣日日新報》,1939-07-22,版次07。
5.殖產局淡水河森林治水事業助成組合編,《臺灣神社林の話》,臺北市:殖產局淡水河森林治水事業助成組合,1939。
6. 〈愛林運動實施要綱〉,《臺灣の山林》第95號(1934),封面後二頁。
7. 〈全島愛林運動〉,《臺灣の山林》第109號(1935),頁85-120。




 

民俗文物小常識

典藏品介紹:風獅爺二件
典藏品介紹:風獅爺二件
上期電子報中介紹風獅爺的特色,本期再深入例舉本館所典藏之兩件風獅爺。此二件厭勝辟邪物,主要在「鎮風制煞」,因其為泥素燒陶,色如磚瓦之紅,故民間俗稱「風獅爺」為「瓦將軍」。

品名:風獅爺(之一)
年代:待考
材質:磚燒
尺寸(公分):長18、寬14、高29公分
說明:本件風獅爺,係低溫磚燒製成。外觀造形,武將側坐雙腿跨騎獅子背上,神態雄武威猛,彎弓射箭,頭戴盔甲,身著戰袍;坐獅揚尾、張足、足爪明顯、捲耳朝外、怒目圓睜、露齒疵牙,姿態狀似凶猛。

品名:風獅爺(之二)
年代:待考
材質:磚燒
尺寸(公分):長17、寬10、高27公分
說明:本件風獅爺,刻工粗糙細緻不一,將軍身形纖瘦,正面坐騎獅背,臉部表情,祥和含笑,雙手平直扶獅耳;坐騎獅子,似獅、似虎,身型壯碩、短足,捲垂尾,稚氣的大臉龐,圓眼凸出,鼻頭寬闊,呲咧大嘴,露出牙齒,模樣拙趣可愛。
 

臺灣人‧臺灣事

林衡道教授曾經擔任臺北市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嗎?
林衡道教授曾經擔任臺北市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嗎?
  林衡道(1915-1992)為臺灣著名文史研究者,在文史界之各項事蹟不需贅述。日前筆者搜尋林衡道的資料中,發現其「曾擔任臺北市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這個經歷,經查實際擔任日期在民國50年10月17日到50年12月20日之間。但查詢《續修臺北市志》〈文化志-文化行政篇〉,有關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的章節,其中「主任委員」一職,都是由上級機關首長兼任,在民國62年之前是由臺北市長兼任,之後62~88年由民政局長兼任,88年~104年由文化局長兼任,105年起改為獨立機關,採首長制,並未見其名。而主管文獻會事務的執行秘書名單中,也沒有林衡道之名字。
 

新書出版

臺灣文獻第69卷1期出版
  《臺灣文獻》季刊69卷1期已發行,本期刊載【研究論文】5篇,歡迎對清代臺灣福建上府兵、棟軍後勤組織、嘉義梅山玉虛宮、濁水溪周邊糖廠鐵路以及綠島人權園區有興趣的社會大眾、專家、學者、學生參研。
 

館藏介紹

2018年4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
  2018年4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計21冊,內容涵蓋本館近期蒐藏及採集入館圖書。書目詳見【相關檔案】本館圖書室3月份編目上架圖書清單。

  圖書室目前藏書九萬餘冊,歡迎各界人士蒞館閱覽。
聚珍藏秀-文物收藏的故事2
書 名:聚珍藏秀-文物收藏的故事2
編 者:簡秀昭等8人
口述者:魏德文等6人
出版日期:2016
出版者: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索書號:733.4 2620 2016

簡介: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司職檔案文獻整理、文物收藏及推廣,在前身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成立初期,即對各項民俗與文物採集、調查、研究不於餘力,並訪談各文物收藏愛好者,將其成就及收藏故事匯集出版,除於民國103年出版《歡喜收藏:文物收藏的故事》,收錄收藏家梁志忠、郭双富、洪敦光、陳慶芳及張洪米花等收藏珍品的故事,並於105年出版第二集《聚珍藏秀-文物收藏的故事2》,訪問臺灣民俗文物收藏家魏德文、劉世光、陳緯一、邱裕元、林于昉、李景暘等收藏珍品的故事。

  本書記錄收藏家們投入收藏之機緣、喜愛物件、收藏過程、專業領域充實、文物推廣與相互交流,及對於政府之期許等等,物件種類不乏許多珍貴之孤本圖書、古地圖、老照片、早期海報、圖畫、紙幣、匾額、工藝品、宗教信仰用品及日常生活用品等等,種類琳瑯滿目,透過本書帶領我們領略收藏家的收藏,體會他們的熱情與使命感,瞭解臺灣文物之美,也期許透過本書匯聚民間能量,一同深耕臺灣文化之美。
 

館務訊息

客家專題演講:為母則「強」:共構六堆客家地方社會的無名力量
客家專題演講:為母則「強」:共構六堆客家地方社會的無名力量
「匠心獨妙—木雕與銅雕藝術特展」開幕記事
「匠心獨妙—木雕與銅雕藝術特展」開幕記事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鄭文文、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