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悅讀檔案

臺灣總督府設立師範學校之過程
  明治31(1898)年7月28日,臺灣公學校令(敕令第一七八號)及臺灣公學校官制(敕令第一七九號)公布,自10月1日施行之。但臺東、恒春兩地因缺經費負擔能力而尚未達到公學校令施行時期,故暫時延續國語傳習所之制。
《臺灣高砂族の住家》
  本書作者千千岩助太郎註1為昭和時期臺灣重要的建築學者、教育家及登山家,歷任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今臺北科技大學)教諭、校長、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今國立成功大學)教授等職,其著作《臺灣高砂族の住家》被奉為臺灣原住民建築研究之圭臬,對臺灣近現代建築有重大的影響。
 

民俗文物小常識

青花瓷枕
青花瓷枕
  宋代以來即有瓷枕的製作,瓷枕冬天內裝熱水能保暖,夏天裝冷水又能清爽好睡。瓷枕因較高,大都為婦女所使用,睡後不致使髮髻變形。此式青花瓷枕造型類似家具之悶戶櫥,兩頭起翹,枕面圓弧下凹,睡時頭不易落枕,前後立面繪瓶供、水果及花草,用筆輕快隨意,富有野趣。枕側有一小孔,冬天注入溫水,夏天冷水,頭枕其上,一睡至天明。
虎枕
虎枕
  虎枕的傳說:漢武帝時的名將李廣,與其兄遊獵於冥山之北,遇見一頭猛虎,於是一箭將其射死,李廣砍下虎頭,做為枕頭,表示他能降服獰猛。 由於人類畏懼老虎的威猛,於是想像利用其威力,把枕頭做成虎形,認為它能辟邪除魔。虎枕一般釉色清亮,枕面多會書寫一「壽」字,伏虎造型可愛,頗有稚拙之氣。
 

臺灣人‧臺灣事

蜈蚣照珠與葫蘆吸露-彰化建城傳奇
蜈蚣照珠與葫蘆吸露-彰化建城傳奇
  雍正元(1723)年,清朝劃諸羅縣北端,即虎尾溪以北之地,建立了彰化縣。依照清代規制,府縣設治所在,都必須建築城池。彰化設治之後,遲至雍正12(1734)年,才由知縣秦士望仿造諸羅知縣周鍾瑄之法,於街巷外遍植莿竹為城,分東西南北為四門,這是彰化縣竹城的興建。

  乾隆51(1786)年,發生林爽文抗清之變,這些竹被砍伐殆盡;60(1795)年,陳周全再起事,兩經兵燹,竹城幾乎名存實亡。嘉慶2(1797)年,彰化知縣胡應魁仍依舊址,栽植莿竹;又於四門增建城樓。但因地震之故,經十餘年,城樓大多傾圮。14年,閩浙總督方維甸巡臺抵達彰化,紳士王松、林文濬等聯名請求准由民間捐建土城。方據以上奏,詔報可。嘉慶16年,知縣楊桂森任內,分俸倡捐,共募銀1萬5千元,經費充裕,王松等人乃以土城易坍,請改建為磚城,以資一勞永逸。自嘉慶16(1811)年興工,20(1815)年完成,直到日治初期才拆毀。

  彰化縣城預計興建土城,最後決定改建為磚城,其形式規劃,便落到在任知縣身上,從規劃到完成,流傳著「蜈蚣照珠」(或作「蜈蚣守珠」)以及「葫蘆吸露」傳奇。道光《彰化縣志》說:「楊縣令再為通詳列憲,兼籌形式,依舊址而窺之,似葫蘆吸露之樣;以地勢而相之,若蜈蚣照珠之形。」可知上述建城傳奇,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憑有據。問題是何謂「蜈蚣照珠」、「葫蘆吸露」?文獻語焉不詳,於是人言言殊,難有定論。

  「蜈蚣照珠」之說,因有《彰化縣志》的「以地勢而相之」 詮釋,解讀者通常以整個八卦山脈代表蜈蚣,而彰化縣城就是這顆璀璨的明珠了。至於「葫蘆吸露」意義如何?是「依舊址而窺之」所見,舊址既已無存,解讀其本意,必須以文獻史料為基礎,或能有所幫助。筆者的理解,楊桂森建城之際,鑒於八卦山地勢較高,可窺及城內虛實,原本計畫將城牆往山上延伸,補其不足,後來因經費不足,僅能改變設計,彰化城不包進八卦山,但山上另建駐兵小城-定軍寨,因此如以原定計畫舊址來看,彰化城恰如「葫蘆吸露」形式。

  回顧建城文獻,除了《彰化縣志》提到「蜈蚣照(守)珠」及「葫蘆吸露」外,其實更早的還有嘉慶15(1810)年4月臺灣知府汪楠〈請建彰化城垣批回札〉,札中引述彰化紳士呈文說:「奉總督部堂方批:據彰化縣民紳士義首郊商王松、賴應光、林文濬等呈稱:『伏思我國家大一統之規,凡有州縣,即有城池,以資捍衛。彰邑僻在海疆,五方雜處,尤當築垣墉以為保障。夫築城當先審度地勢:彰邑之山,露足送迎,無甚起伏,酷肖出土蜈蚣。欲建城池,似當取蜈蚣守珠之勢,獨是城池所以設險,論建築機宜,必就八卦山高處圍來。蓋高處不圍一旦有警,被奸徒佔踞,恐城中舉止,皆為窺伺。然欲將八卦山概圍入城,工費浩繁,驟難建築;又思城仍舊址,山頂添建石寨,撥兵防守,終屬遠離,救應不及。僉議就八卦山高處,建一礮臺,可容二百人。就地廣狹圍起,直至東門兩邊,始循舊址,以城式而窺之,若葫蘆高懸以吸露;就地形而度之,似蜈蚣展鬚以照珠。其最得宜者,山頂與山麓,聲勢聯絡。有事兵勇皆可共登守禦,居高四顧,備知奸宄之去跡來蹤。』」可知「蜈蚣照(守)珠」及「葫蘆吸露」兩個名詞,早在城工未完之前,已是人盡皆知,縣志所載應淵源於此。

  古人治學,重視圖史並參,乃有「左圖右史」之說。汪楠札文中,分別從城式、地形說明「蜈蚣照(守)珠」及「葫蘆吸露」意義,但終究不如繪圖之一目瞭然。近日彰化堪輿專家洪銀錫先生來訪,出示所摹繪的「彰化竹城地形」圖,據表示此圖原藏孔廟附近的太極亭,日治初,太極亭移建八卦山上,地形圖從此流落東瀛,為日人秘藏。洪先生因某個機緣得睹原圖,推為重要鄉土文獻,情商拍照不獲允,僅能摹繪全圖,並抄錄原圖文字。洪先生又表示,原圖為絹本,無標題,現標題「彰化古竹城地形」係其所加,其他圖文則忠實移錄。

  此一地形圖,墨筆之外,用三種顏色表示,綠色是山,紅色是城,藍色則為流水。綠色的山形圖,很明晰的顯示八卦山山勢,如一隻由上而下的蜈蚣,這隻蜈蚣的位置,以現今彰化市區的八卦山為主,再往後稍作延伸,過去筆者的推論,只算對了一半。圖中的彰化縣城,如葫蘆式樣,其頂點據說是今八卦山的警察派出所處,往前的半截葫蘆處,便是定軍寨(今大佛),嗣因「將八卦山概圍入城」的計畫未能實現,「葫蘆吸露」只留象徵性,與汪楠札文所言相符,仍與筆者早年所作推論不謀而合。

  其次,談圖說部份,其文如次:「嘉慶年間,有賜進士出身知彰化縣事丹陽胡應魁先生,對堪輿頗有研習,見山勢橫亙,山蟠屈如龍,東方山昂首勢,卦山傑構凌雲,以襲氣母,八卦成列環衛,山靈有知,生生不已,萌芽在是。由土城改為磚城之過程,已然納入風水,其曰蜈蚣展鬚以照珠,既(即)蜈蚣守珠也;葫蘆高懸以吸露,號葫蘆吸露也,其將追形家之言以談易理焉。」這份圖說可能出自風水堪輿先生之手,從「由土城改為磚城之過程」一詞判斷,應該屬於日治後的寫法,文字內容則以胡應魁〈太極亭碑記〉柔合汪楠札文而成。胡應魁於嘉慶元(1796)年就任彰化知縣。3(1798)年,建太極亭於縣署後,最主要目的是他見八卦山「山勢橫亙,無主峰;乃喟然曰:『無主則亂,邑之不靖,其以是夫』!」於是認為「八卦之生根於太極,開鑿西池,即□(填?)土於署後,培成一山,山蟠屈如龍,至□(東?)方作昂首勢。爰於其上建太極亭。……亭之高約二十四尺,傑構凌雲,以襲氣母;八卦成列,環衛貼然。山靈有知,幸自今其有主矣。夫得主者有常,生生不已之機,萌芽在是。予將進形家而與之談易理焉。」圖說雖大部分取材於此,文字攫取並不太通暢,尤其是「山蟠屈如龍」,原文指的是署後小山,非八卦山。

  彰化建城,自來留下「蜈蚣照珠」與「葫蘆吸露」兩項傳奇,再有知縣胡應魁建太極亭以呼應八卦山之地名,希望能換來彰化縣的長治久安,這些傳奇,長期流傳民間,解讀仁智互見。今洪銀錫先生自東瀛摹圖而歸,使傳說更為具象,爰略予引申,提供文史同好卓參。
     

館務訊息

捐贈情緣展開幕
捐贈情緣展開幕
日本學習院大學檔案學研究所師生蒞館參訪
日本學習院大學檔案學研究所師生蒞館參訪
張館長鴻銘應邀參加第13屆全國口述歷史工作會議暨研習會
張館長鴻銘應邀參加第13屆全國口述歷史工作會議暨研習會
大陸常州檔案學會參訪團蒞館參訪
大陸常州檔案學會參訪團蒞館參訪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館址:54043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網址:http://www.th.gov.tw/ 發 行 人 :張鴻銘 行 政 指 導:歐素瑛 總 編 輯 :劉澤民 執 行 編 輯:林春綢 編 輯 小 組:石瑞彬 洪瑞豐 林志祥 邱滿英 黃淑惠 謝東勝 黃啟泰 洪明河 鍾達諸 趙麗卿
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