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近期活動

客家專題系列講座:客家族群的渡臺與過番敘事文本探討
講座:黃菊芳(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時間:2025年1月16日(四)14:00~16:00(13:30 開放入場)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內容簡介:

  渡臺與過番的敘事廣泛在民間各族群的歌謠中傳唱,這些承載人民生活記憶的敘事內容,述說著一代人的集體故事。正如當代臺灣的移工故事一樣,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口流動,記錄著那個時代的移動背景與勞動供需。口耳相傳的歌謠以及被文字傳寫的動人故事,流傳在不同語言群體並且說故事的重點各異。不同的文本提供我們比較的根據,類似的故事在不同空間、時間以及群體中反覆上演,生命的悲苦也在文本中循環往復。本主題主要探討客家移民傳唱的〈渡台悲歌〉與〈過番〉七言長篇敘事文本,其內容在移民結構的突顯與歷史記憶的再現之間,有何異同。

  歡迎有興趣者蒞臨參加,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相關報名方式,請逕上國史館網站查詢: https://www.drnh.gov.tw/p/423-1003-536.php?Lang=zh-tw
 

悅讀檔案

淺談1930年代咖啡店女給文化及喫茶店風潮
  日本在明治維新期間積極推行「文明開化」政策,(註1)對效法西方精神推崇備至,歐化主義滲透大眾日常生活各層面,而咖啡作為西洋飲食代表性飲品,更是不可或缺。去「喫茶店」或「咖啡店」蔚為風氣,成為追逐時髦流行的新興都市活動,在1930年代的臺灣達到高峰。

  咖啡店(カフヱー、カフェー,café外來語)與料理屋、飲食店、喫茶店,這四個業種在日治時期的臺灣同被歸類為「特殊接客業」,(註2)而咖啡店與同樣西洋異國情調裝潢風格的喫茶店,最明顯區別在於供應酒類飲品,有部分類似今日的酒家、夜店。和服配白色圍裙裝扮的女性服務員不只單純遞送飲食,在客席間與男性顧客陪坐談笑,讓人體驗到1930年代鼓吹現實中卻是難以實現的自由戀愛滋味。(註3)

  咖啡店的女服務生稱為「女給」(じょきゅう),是日文「女給仕」略稱,以14至25歲年齡範圍的年輕女性居多,與當時一般職業婦女如車掌小姐、電話接線員及護士等不同,女給收入主要來自顧客給予小費或固定贊助者的常客支持,賺取多寡視個人交際手腕。咖啡店僅提供工作場所,雙方無僱傭關係,並無支付薪資義務,然女給無疑是咖啡店增加營收大功臣。她們摩登的穿著打扮走在時代尖端,留著一頭俏麗短鬈髮再配戴帽子,呈現昭和時代和洋折衷風情,成為當時女性憧憬的新興職業之一。

  女給工作地點以咖啡店內為主,有時官方主辦宴會或文人仕紳聚會等正式場合,亦可向咖啡店請求女給外出服務,在會席中協助送餐、斟酒,營造美好用餐氣氛。例如:座落於新竹州新竹市東門町二ノ五「カフヱーミドリ」(café綠),確切位置及開店起訖時間已不可考,唯透過該店與1934年在新竹開業的第一間百貨公司「新州屋」(註4)商業往來明細,(註5)可推敲出二者或為同期,且皆鄰近東門市場。(註6)

  從該店「見積書」(報價單)顯示,提供品項有西洋料理定食、和酒(日本酒)、ビール(beer,啤酒)等。(註7)當中較為特別的是「平野水」(碳酸水)、「サイダー」(cider,西打),是一款由日本朝日公司所販售的「炭酸水」或稱「氣泡水」,最初在今兵庫縣川西市平野礦泉飲料工廠製造因而得名,又名「三矢平野水」、「三矢蘇打」(ミツ矢サイダー,mitsuya cider),(註8)現今日本飲料包裝仍可見此用語。

  另1936(昭和11)年12月7日カフヱーミドリ協辦「新竹市披露宴」(披露宴意為盛大之慶祝發表會,用於結婚場合則為喜宴),見積書、請求書(請款單)與領收證(收據),(註9)品名細節寫有:女給15人化妝費、130張椅子、50張桌子及搬運工3人,由此可推論咖啡店對於承辦這類大型團體活動接待應是相當熟稔。(註10)

  咖啡店與女給的存在也確實帶動了周邊產業發展,如:1932年大藏省專賣局推出為女性量身打造的香菸「麗」(うらら,urara),一盒十根,定價20錢,(註11)菸盒包裝設計成符合女性喜好的優雅風格,雖說主打「婦人向」(以婦女為目標客層),購買族群仍以咖啡店女給居多。

  至於喫茶店與咖啡店兩者間有何差別?首先,喫茶店不提供酒類,只供應非酒精飲料,最具代表性的非冰淇淋蘇打水(クリームソーダ,cream soda)莫屬,蘇打水為含糖甜味汽水,用糖漿調出夢幻色彩,給予五彩繽紛的視覺享受,加入晶瑩剔透果凍或放上一球冰淇淋,再以鮮紅櫻桃點綴,感受到濃厚的大正浪漫情懷。其次,喫茶店內侍者僅提供端茶送水、點餐等單純的餐飲服務,不似咖啡店女給不時與男客人談笑曖昧,若有似無的調情,亦有收取小費文化。部分喫茶店主人為了自清,避免引起州廳警務部不必要的注意,會直接在招牌上標註「純喫茶」,強調無酒精、無女色,與「特殊喫茶」有所區隔,人人皆可安心光顧。(註12)喫茶店也逐漸成為文人雅士、知識分子聚會及男女約會場所,在文明開化及民主運動發展中成為重要場域。

  從字面上意思來看,喫茶店應與販售茶葉有關,這是由於最初是在1900(明治33)年舉行的巴黎世界博覽會參展首度設置「臺灣喫茶店」,類似現今的茶藝館供人品茗,獲得參觀者好評,以此為契機,爾後在日本島內外各種博覽會場合,大稻埕茶商公會偕同政府不遺餘力推廣臺灣茶葉。為了延續博覽會展期間累積的聲量,茶商公會派員前往日本考察取經,於是就產生了喫茶店這樣的常態化經營商業空間。再加上大型食品企業如:明治、森永製菓紛紛在臺灣島內開設喫茶店,推波助瀾了這股摩登風潮,大受歡迎。(註13)

  臺灣咖啡店風潮到了1930年代後半逐漸消退,其原因除了有形象單純清新、無小費文化且價格低廉的喫茶店崛起外,二戰期間國際情勢惡化,如角砂糖(方糖)產量銳減與物資配給管制影響飲品及甜食供應,且戰時一切享樂活動均被要求節制、自肅,種種不利因素使咖啡店趨於沉寂。然不可否認的是,女給職業的出現提升了女性經濟獨立、自主意識,不再依附男性進入婚姻才得以生存,從而獲得更寬廣人生目標選擇權。

註釋:
註1:李明峻,林呈蓉《近代國家的摸索與覺醒──日本與台灣文明開化的進程》(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5年)書評,《台灣國際研究季刊》,2卷4期(2006年/冬季號),頁204,網址:https://www.tisanet.org/quarterly/2-4-8.pdf(2024年11月18日點閱)。
註2:廖怡錚,〈傳統與摩登之間──日治時期臺灣的珈啡店與女給〉(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頁10。
註3:蔣竹山,〈珈琲店:虛擬戀愛新感覺〉,《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飲食消費文化考》(臺北:蔚藍文化出版社,2014年),頁226-231。
註4:洪美秀,〈新竹首間百貨公司「新州屋」重新營運 展現時代刻痕及在地元素〉,2023年11月22日,收入:自由時報自由藝文網,網址:https://art.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498174(2024年11月19日點閱)。
註5:新竹市披露宴ノ件(1936-12-24),〈昭和十一年度創立披露關係書類綴文書課〉,《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200025005。
註6:魚夫,《台灣百年市場:從北到南,和魚夫一起探看25個流轉百年的菜市風華》(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頁85。
註7:同註5。
註8:福澤喬,〈平野水、三ツ矢サイダー〉,2024年3月16日,收入:Facebook-Joel來談日本,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915285507267117&id=100063570287121(2024年11月21日點閱)。
註9:Sherryのビジネス日本語|商用日文x日本生活,〈商用日文分享-日本上班會用的「文件」單字〉,收入Instagram帳號:worklife.japanese,網址:https://www.instagram.com/worklife.japanese/p/Cl-LhNJvLPB/?img_index=1(2024年11月20日點閱)。
註10:同註5。
註11:「製造煙草定價(昭和七年七月十五日附口付紙卷麗十本入一箇二十錢)告示第九五號;新規移入口付煙草麗商況調(昭和七年八月二十七日附);新規移入口付煙草麗發賣ニ付見本拂決議并販賣方ニ付販賣官署長ヘ通知(昭和七年七月十四日附)附新聞揭載記事并各局所ヨリ販賣狀況其他報告;麗賣捌方ニ付煙草販賣官署長并直轄賣捌人ヘ通知(昭和七年十月十九日附);仝煙草賣捌方ニ付各煙草販賣官署長ヘ申進」(1932-06-25),〈昭和七年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纂煙草永久保存第四冊〉,《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100933010。
註12:山之內遼,〈「純喫茶」的定義是什麼?〉,《日本純喫茶物語:110間昭和老派咖啡店的紀錄與記憶》(臺北:日出出版社,2022年),頁36。
註13:文可璽,《臺灣摩登咖啡屋:日治臺灣飲食消費文化考》(臺北:前衛出版社,2014年),頁76-87。

參考文獻:
一、 檔案
《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檔案》(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00200025005,〈昭和十一年度創立披露關係書類綴文書課〉。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00100933010,〈昭和七年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纂煙草永久保存第四冊〉。

二、 專書
蔣竹山,《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飲食消費文化考》臺北:蔚藍文化,2014年。
魚夫,《台灣百年市場:從北到南,和魚夫一起探看25個流轉百年的菜市風華》。臺北:遠流,2023。
山之內遼,《日本純喫茶物語:110間昭和老派咖啡店的紀錄與記憶》。臺北:日出出版,2022年。
文可璽,《臺灣摩登咖啡屋:日治臺灣飲食消費文化考》。臺北:前衛出版社,2014年。

三、 期刊
李明峻,〈林呈蓉-近代國家的摸索與覺醒──日本與台灣文明開化的進程書評〉,《台灣國際研究季刊》,2卷4期(臺北市:臺灣國際研究學會,2006年冬季),頁204。

四、 碩博士論文
廖怡錚,〈傳統與摩登之間──日治時期臺灣的珈啡店與女給〉。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五、 網路
洪美秀,〈新竹首間百貨公司「新州屋」重新營運 展現時代刻痕及在地元素〉,2023年11月22日,收入:自由時報自由藝文網:https://art.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498174。
福澤喬,〈平野水、三ツ矢サイダー〉,2024年3月16日,收入:Facebook-Joel來談日本: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915285507267117&id=100063570287121。
Sherry,〈商用日文分享-日本上班會用的「文件」單字〉,收入Instagram- Sherryのビジネス日本語|商用日文x日本生活:https://www.instagram.com/worklife.japanese/p/Cl-LhNJvLPB/?img_index=1
 

民俗文物小常識

泰雅族男子無袖貝珠長衣
泰雅族男子無袖貝珠長衣
  臺灣原住民各族群最傳統的服裝形式即所謂的「方衣」,這樣的形制亦為南島民族傳統的文化表徵之一。使用的素材大都為天然的麻類植物纖維,往往不經裁剪,以整片布疋一體成形,多由二至三片織布接縫而成;形式上有:無袖長衣、無袖短衣、有袖長衣、長袖短衣、後敞褲及披肩等形制。在材料取得不易的形況下,方衣形制是最不浪費布料的製作方式,傳統的獸皮衣、樹皮衣多是方衣形式。方衣樣式簡單,卻呈現不同族群獨特的文化意義。
 

臺灣人‧臺灣事

臺灣香茅及蠶業推手-謝源水(1903.7.21~1963.06.29)
臺灣香茅及蠶業推手-謝源水(1903.7.21~1963.06.29)
  謝源水,字松嶺,明冶36(1903)年生,今苗栗縣大湖鄉人,又名東山源水。父親謝長清為當地著名墾戶,1918年任大湖區庄長,1920年為大湖庄庄長,1923年至1929年並擔任新竹州協議會員。謝源水為長子,自幼聰穎好學,勤讀詩書。大湖公學校畢業後考取臺中高等普通學校(今臺中一中),1921年畢業後,負笈日本,進人盛岡高等農林學校深造。1924年,學成返臺,任新竹州農會技手。1928年改任新竹州大湖郡役所技手,指導農民改進生產技術。1930年,自請離職,應聘到福建省廈門思明農林試驗場擔任技師。(註1)

  1932年謝氏返臺後,開始投入香茅產業。1933年兼營松嶺油脂香料部。此外,1934年當選為大湖庄聯合壯丁團長,1935年擔任大湖庄協議會員,1936年獲指定為大湖庄食鹽賣捌人(批發人),1937年任大興信用組合監事等。臺灣栽植香茅草始於何時,迄無確定的文獻足以考證。可以清楚得知的是香茅產業得以萌芽、擴散,是在日治時期。香茅草自印尼爪哇引進臺灣,適合種植於氣候溫暖、標高500公尺以下的地區。而新竹州以南地區因向南面的日照好,排水佳,正是合適的栽種地區。1912年,日人岩元清開始在苗栗大湖一帶種植與推廣,全臺香茅事業,以大湖為重心逐漸擴展。香茅蒸餾成油後,主要供銷日本,作為生產香料、化妝品之用。據1936年調査,大湖郡種植香茅草面積602.6甲,其中以岩元清與謝氏種植面積最廣,各為250甲,計各占總面積4成以上,(註2)香茅成為大湖當地重要的經濟作物。1942年,謝源水被臺灣總督府派到緬甸軍政監部產業部,任施政官,直到1944年才又返回臺灣。

  苗栗一地,具有良好的養蠶條件。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配合日本內地蠶業之需要,計畫性的規劃桑苗、絲蠶的培育和推廣。1945年,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接收總督府在臺灣的蠶業機構,改組為農林處養蠶所。次年,改為蠶業改良場,負實辦理蠶業之事宜。謝氏被派任為新竹州接管委員會委員,並接任大湖郡擔任大湖區長。1946年1月卸職後,調任新竹縣大溪區區長。1947年轉任臺灣土地銀行總行業務專員、副理等職,並兼總行農林場場長。由於他在蠶種製造場、蠶桑推廣及栽桑養蠶的技術具有專長,在蠶業改良場大湖分場擔任技正兼場長、中國蠶絲公司顧問等職務,致力於蠶業研究工作。

  謝氏的重要成就包括,1949年中國蠶絲公司為振興臺灣蠶業,在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補助下,設立大湖蠶業推廣實驗區,以增加絲蠶的產量。同年,農林處蠶業改良場改稱「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蠶業改良場」。次年,接任蠶業改良場場長,擔綱制定復興臺灣蠶業3年計畫,除恢復日治時期繭產成績外,並達成大量繁殖桑苗的要務。在他擔任場長的任內,蠶業改良場除建設大湖16林班桑園外,又增設潮州、埔里、竹東推廣區,並於秋期爭取美援,於埔里區建催青室1所,共育室10所。1951年,再於潮州區建築催青室1所,共育室20所,及陸續於大湖、竹蠶區增設稚蠶共育室19所,積極推動稚蠶共育,以節省勞力。一時蠶業欣欣向榮 ,至1953年已恢復日治時期的最高蠶繭產量。1955年,卸任蠶業改良場場長等職務,在蠶業實務的推廣外,也是一位試驗研究的工作者,撰寫〈臺灣之蠶絲業〉、〈農家的壯蠶飼育法〉、〈稚蠶共同飼育〉(註3)等論文數篇,為臺灣蠶業的改良發展貢獻良多。(註4)

  戰後,香茅產業急速蓬勃發展,盛極一時,當時更有「一桶香茅油可換一棟華宅」的說法。謝氏卸下公職後,正值臺灣香茅油市場最蓬勃時期。那時臺灣香茅油產量是世界第一,占全球70% ,其中多數以大湖為生產中心,產自於苗栗縣。謝源水可說是臺灣香茅草栽種的先驅,除推廣栽培技術,也研發了「冷氣蛇管」、「經濟香茅製油灶」、「香茅專用肥料調合法」等設備及技術,(註5)供農友使用,大幅提高了農友收入,對於香茅的種植與香茅油產業的擴展,是重要的推手。

  謝氏在事業有成後,也熱心公益,尤其是捐資興學,先後捐錢給大湖農校、新民中學、建臺中學、新埔中學及大湖鄉內各中小學,作為充實圖書及教學設備的經費。1946年獨力承擔興建今國立大湖農工之「東山圖書館」經費,親自鳩工庀材、督導,今校史室仍保存有館名匾額。(註6)

註釋:
註1:臺灣新民報社,《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7年),頁117;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http: //who.ith.sinica.edu.tw/s2g.action(2016年12月30日點閱)。
註2:吳兆玉編,《大湖鄉誌》(苗栗:大湖鄉公所,1999年),頁 531。
註3:以上謝源水各篇論文,參見《臺灣銀行季刊》,第4卷第2期(1951年6月),頁20-61;《豐年》,2卷15期(1952年8月),頁4-5;《豐年》第2卷第8期(1952年4月),頁4。
註4:謝豐國,〈光復四十年來臺灣蠶業的發展(上)〉,《蠶業推廣簡訊》,1期(1976年12月):http://www.mdais.gov.tw/view.php?catid=749(2016年5月12日點閱);陳運棟,《客家文化事典》(苗栗:苗栗縣政府,2014年),頁638-639。
註5:吳兆玉編,《大湖鄉誌》,頁804-805。
註6:國立大湖農工圖書館網頁:https://sites.google.com/a/thvs.mlc.edu.tw/guo-li-da-hu-gao-ji-nong-gong-tu-shu-guan/te-cang/dong-shan-tu-shu-guan(2016年2月13日點閱)。全文摘自王振勳、王靜儀、顏清梅,《臺灣全志卷.十三.人物志.政治與經濟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8年),頁168-170。

參考書目:
1.專書
王振勳、王靜儀、顏清梅,《臺灣全志卷.十三.人物志.政治與經濟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8年。
吳兆玉編,《大湖鄉誌》。苗栗:大湖鄉公所,1999年。
陳運棟,《客家文化事典》。苗栗:苗栗縣政府,2014年。
臺灣新民報社,《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7年。

2.期刊論文
謝源水,〈臺灣之蠶絲業〉,《臺灣銀行季刊》,第4卷第2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1年6月),頁20-61。
謝源水,〈農家的壯蠶飼育法〉,《豐年》,2卷15期(臺北:豐年社,1952年8月),頁4-5。
謝源水,〈稚蠶共同飼育〉,《豐年》第2卷第8期(臺北:豐年社,1952年4月),頁4。

3.網路資料
謝豐國,〈光復四十年來臺灣蠶業的發展(上)〉,《蠶業推廣簡訊》,1期(1976年12月):http://www.mdais.gov.tw/view.php?catid=749。
國立大湖農工圖書館網頁:https://sites.google.com/a/thvs.mlc.edu.tw/guo-li-da-hu-gao-ji-nong-gong-tu-shu-guan/te-cang/dong-shan-tu-shu-guan。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统:http: //who.ith.sinica.edu.tw/s2g.action。
 

新書出版

《布農族馬遠部落歷史研究》
著者:鄭安睎/劉柳書琴合著
出版單位:國史館/原住民族委員會/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出版日期:2024年11月
ISBN:978-626-7470-69-5
定價:新臺幣580元
內容簡介:
  馬遠部落(ItuBahuan Asang)屬布農族丹社群,原居深山,與漢人接觸較晚,清末才開始逐漸向東移居,最後形成現居地花蓮縣萬榮鄉馬遠部落。本書《布農族馬遠部落歷史研究》,定位為「馬遠村史」,統整了丹社群在南投丹大地區舊社與現址相關史實及分佈,內文收集很多清領、日本時期所記錄下來的文獻。

  除「緒論」及「結論」外,其餘篇章包括「部落起源與遷移擴散」、「親屬關係與社會網絡」、「傳統領域與尋根維護」、「生態知識與狩獵文化」、「傳統信仰到基督宗教」、「族群與互動」、「經濟與就業」、「重大歷史事件」及「教育與永續」,從不同角度探討馬遠村的形成、發展與變化,內容豐富而精采,是一本忠實呈現布農族馬遠部落史料專書。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臺北市中山區松江路209號1樓,02-25180207。
https://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總店,臺中市西區臺灣大道二段85號,04-22260330。
https://www.wunanbooks.com.tw
※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書籍,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1路256號,049-2316881轉168,歡迎洽詢。 
《阿美族貓公部落歷史研究》
著者:陳誼誠
出版單位:國史館/原住民族委員會/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出版日期:2024年11月
ISBN:978-626-7470-70-1
定價:新臺幣470元
內容簡介:
  本書《阿美族貓公部落歷史研究》主要在探討Fakong(貓公部落)領域、起源傳說、氏族遷移、部落形成、舊俗、祭儀、宗教,國家進入及民族關係,文化復振等發展脈絡。

  貓公部落位於花蓮縣豐濱鄉豐濱村貓公溪與丁仔漏溪匯合口南岸弧形河階上,是豐濱鄉人口最多而密集的一個部落。地理範圍北接望東山,南緣八里灣山,境內有丁仔漏溪與八里灣溪匯流成豐濱溪,流域範圍除貓公部落外,還有八里灣、丁仔漏等部落。

  貓公部落成員組成並非僅只一系,多氏族於不同時期的遷入,讓部落的文化呈現出包容以及多元性。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臺北市中山區松江路209號1樓,02-25180207。
https://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總店,臺中市西區臺灣大道二段85號,04-22260330。
https://www.wunanbooks.com.tw
※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書籍,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1路256號,049-2316881轉168,歡迎洽詢。 
 

館藏介紹

2024年11月份編目上架圖書
  2024年11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計20種20冊、期刊計19種20冊,內容涵蓋本館近期蒐藏及採集入館書刊。書目詳見本館圖書資訊查詢系統https://library.th.gov.tw/opac895/index.aspx
《臺灣全志.卷七外交志.國民外交篇》
著者:林呈蓉、張靜宜
出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出版日期:2015年6月
定價:新臺幣270元
簡介:

  本篇內容包括國民外交意義與源流、戰後國民外交分期、政府支助之國民外交、非政府組織與國民外交等。

  戰後我國國民外交發展歷程,可分為5大階段:第1階段為「反共抗俄」,即1950年代在海內外「冷戰」潮流下,國民外交終極目標為「反共抗俄」;第2階段是1960年代,透過國民外交之運作而有效地使臺灣社會與世界經濟相結時期;第3階段為在1970代,我國仍堅持「一個中國」前題下,臺灣民間社會被國際社會孤立邊緣化,國民外交採各種彈性作法來因應時期;第4階段,以重返聯合國、擴展國際空間、以政治實體獲取國際社會承認等務實作法,為國民外交的思考主流時期;第5階段,即1990年代後,全球化時代來臨,國民外交成為,以動員全民力量為主流思維的時期。
 

館務訊息

2024年臺灣古文書學會:古文書與中部地區地方文史研習會
2024年臺灣古文書學會:古文書與中部地區地方文史研習會
「《臺北州檔案》與區域研究」 國際學術研討會回顧
「《臺北州檔案》與區域研究」 國際學術研討會回顧
「南島織影-館藏原住民族衣飾文物特展」開幕典禮活動紀事 
「南島織影-館藏原住民族衣飾文物特展」開幕典禮活動紀事 
2024南臺灣地方史事與鄉土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
2024南臺灣地方史事與鄉土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
客家專題系列講座回顧:身為Amoy:在臺印尼客家女性生命圖像
客家專題系列講座回顧:身為Amoy:在臺印尼客家女性生命圖像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黃宏森
行政指導林明洲
總 編 輯胡斐穎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鄭文文、廖學恆、詹梓陵、洪明河
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