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近期活動

「薪緣-曾樹枝陶藝傳承師生聯展」
  因家傳、喜好、淬煉、投入、無怨、無悔、傳承…的薪緣,曾樹枝陶藝師成為「傳統南投陶工藝」僅存的陶藝無形文化財。

  傳統南投陶可考的歷史已有200多年,「手拉坯」、「手擠胚」、「鏤空」、「貼花」、「鑲嵌」、「淺浮雕」等技法,是其獨樹一格的特色。

  本次「薪緣-曾樹枝陶藝傳承師生聯展」參展人約有45位,參展作品約150件,除融合傳統與創新的藝術美外,將這份「成果」與「喜悅」分享予大眾,更期盼南投陶藝風華,能縷縷不絕的繼續薪火傳習。
 

悅讀檔案

日治初期桃仔園廳之官廟--昭忠祠
  本期探討桃仔園廳之官廟--昭忠祠。(註1)
  針對民政長官明治36(1903)年2月25日民總第846號照會函,通知各廳調查其轄下官廟之三事項,即「建立之由來、建立以來迄今之沿革及目前之狀況」,桃仔園廳長竹內卷太郎於明治36(1903)年4月21日,以桃總第4099號之2函,回覆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如圖1~3)如次:

昭忠祠(海山堡大嵙崁街土名新南街)
建立之由來
  光緒十四年至十七年間,清國政府為合祀討伐生番於當時戰死之將校及隘勇、佃人等,以林維源為主規劃建立該廟,至光緒十七年落成。而該戰死者之遺體則葬於廟後。
建立以來迄今之沿革
  基於上述原由,創建以來每年二月、八月執行二回祭事;但自明治二十七年戰役以來,祭事自告中止,且戰死者因概屬清國兵士,故自日本領臺以來,其親戚、故舊等悉逃亡清國或戰死,雖湊巧於當地有隘勇、佃人等之家人;但此亦離散各處,遂無知曉戰死者之姓名者,自然廟宇荒廢,參拜者絕跡。
目前之狀況
  位於大嵙崁街新南街,廟宇之規模雖稍遺留宏大之觀;但屋頂及四周垣壁自不待言,連右房、左房亦皆殆乎毀損,別無所屬財產,修繕不得其費,漸次趨向荒廢。


社寺、廟宇等臺帳編號:
所在地:桃仔園廳海山堡大嵙崁街土名新南街
名稱:昭忠祠(廢廟)
祭神或本尊、祀人等:合祀戰死者之靈
建立年月日:光緒十七年
境內地建物名稱:
境內地建物棟數:
境內地建物坪數:
境內地坪數:○甲一分九厘四毛五系(註2)
境內地官地、民地之別:官地
所屬財產:登載於所屬財產臺帳第  號
氏子(註3)、檀家(註4)、信徒之數:無
例行祭日:無
住持或僧侶等:無
當作其他用途時:無
事由:因該廟荒廢,建物坪數欄中未能載入,故僅載甲數於境內坪數欄中。

註1:筆者曾發表〈日治初期宜蘭廳之官廟--聖廟〉於本館電子報第147期。
註2:即0.1945甲,約570.66坪。一甲十分,一分十厘,一厘十毫〔毛〕,一毫〔毛〕十絲〔系〕。一甲=2,934坪。
註3:讀作「うじこ」,意指祖神之後代、子孫,或出生地守護神所庇佑之當地居民。
註4:讀作「だんか」,即相當我所謂之「檀越」或「檀施」。
 

民俗文物小常識

典藏品介紹:司命真君(灶神)
典藏品介紹:司命真君(灶神)
品名:司命真君(灶神)
年代:清
材質:樟木、漆線安金箔、粉彩
尺寸(公分):寬10高19深9
說明:
  灶神全銜「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道教稱「九天司命定福東廚煙主保灶護宅真君」,簡稱「司命真君」,俗稱「灶君」、「灶君公」、「灶王爺」、「灶王」、「護宅天尊」。玉帝敕號:「玉清輔相九天東廚司命灶王真君」;又號「東廚司命定福真君」或「九天司命護宅天尊」。不論何種稱呼,祂就是主掌「廚房和飲食之神」,另有監察民眾善惡與防備火災的職能。

  臺灣主祀灶君廟較知名的有新竹縣竹東五指山的「灶君堂」(或稱「雲光寺」、「上齋堂」),宜蘭縣五結鄉三興村灶君廟,陪祀灶君廟的有臺南鹽水武廟、三山國王廟等。

  灶君外觀形貌端正忠厚,可能因掌管「火」,又有許多好東西吃的緣故,臉容大都肥胖紅潤。本館典藏的司命真君神像,頭戴官帽,身著朝服(雙龍搶珠、方孔錢紋),容貌年輕斯文,清秀無鬚,神態自然,整體採圓體雕、漆線安金箔、粉彩的製作工法,具傳統工藝之美。

  灶君形象有女性與男性之說,文獻及傳說上的記載如:1.莊子《南華經》:「灶有髻」,晉朝司馬彪解曰「著赤衣、狀如美女」;2.道教指崑崙山上的一位老母,俗稱「崑崙老母」;3.《敬灶全書‧灶王經》:「雲種火老母」或「種火老母元君」(「元君」是道教封女仙所使用的尊稱);4.張單之說(註一):其為民間最普遍的說法;5.乞丐張宙之說(註二);6.玉皇大帝三子之說(註三);7.炎帝神農氏之說(註四);8.重黎之說(註五);9.蘇吉利之說(註六);10.臺灣鸞堂五恩主之說(註七):11.燧人氏之說:發明鑽木取火。

  就民間信仰而言,祂是監察、飲食、護宅、防備火災之神。
1.監察神:漢朝以後,灶君為五祀神之一,負責監察人間罪惡,掌握壽夭禍福。民間認為,灶神在舊曆年尾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告家家戶戶的善惡,所以每年歲末都要祭拜灶君,希望祂可以美言,招祥避禍。祭拜念詞:「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青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或:「灶王爺本姓張,騎著馬挎著槍,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
2.飲食神:祭祀灶神,感恩食物之來源。一般餐飲業視灶神為行業神。
3.護宅神:家宅神信仰,即五祀(門、戶、中霤、灶、行)守護家宅的五位自然神明,其中灶神受尊稱為「護宅天尊」。俗信庭院四周撒上灶灰,得以驅鬼避邪。
4.防備火災之神:古時在灶中燃薪燒火,頗具危險性,故視灶君為防備火災之神。佛教、道教念誦時,亦都將此功德迴向,防火保安康。

  就祭祀方式而言,每年農曆的八月初三是司命灶君的生日,習俗以素麵清茶祭拜。農曆年底廿三至廿五的送神日(又稱謝灶)(註八),用灶君圖像,或紅紙寫上「司命灶君神位」、「敬奉司命灶君」等字樣,貼爐灶祭拜;唐代《輦下歲時記》中則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君)醉酒」的說法,是日聰明的人們,用一些又甜又黏的東西,如糖瓜、湯圓、麥芽糖、豬血糕等,塞灶神的嘴巴,讓祂「吃甜甜,說好話」,「好話傳上天,壞話丟一邊」。正月初四接神日(只要在灶臺上重新貼一張新的灶君圖像即可),灶神將再度下凡,繼續監督民間的善惡。這樣有趣的習俗,從商、周時代流傳至今。

  就民俗文化而言,「灶」除了是對「火」的崇拜之外,也象徵家的興衰及財富的多寡,故很自然的成為民間祈求財富的神祇。清代《敬灶全書》說,灶神「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據說被灶神舉告者,大過減壽三百天,小過折壽一百日。因此,灶神從最早的主管伙食,演變為掌理禍福的保護神。

  就擺放位置而言,因屬道家神祇,最好供奉在廚房的南面,亦有朝東面者(所謂東廚)。昔日臺灣傳統的農業社會中,「民以食為天」幾乎家家戶戶灶上皆供奉灶神。

  灶君既是家宅神靈的代表,主要掌管凡間的飲食,並職司每戶人家一年功過善惡的司命神,實具規範人心的功效。

註一: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稱灶君:「名隗,如美女;又姓張,名單…。」
註二:傳說灶神生前非常貧窮,將妻子賣掉,淪落成為乞丐,後又得妻子濟助三餐,自覺羞愧,投入灶中燒死。妻為紀念前夫,在灶頭立神位,朝夕祭祀,謊稱祭「灶君」。別人不察而仿傚,且漸為習俗。這種藉由死亡的轉化,使灶神得以從窮人,變為送財招福的財神。
註三:玉皇大帝三子因貪戀女色而得罪眾神,玉皇大帝遂命為灶神,使其每日皆能與女子作陪。婦人們為了防其窺視(古代女子衣服無內褲),披圍裙燒飯。
註四:西漢劉安《淮南子‧汜論訓》稱「炎帝作火,死而為灶…。」
註五:東漢應劭《風俗通義》錄有灶神是祝融重黎的說法。
註六:隋朝杜台卿《玉燭寶典》指出:灶神蘇吉利,婦名搏頰。
註七:張單與關羽、呂洞賓、岳飛、王善共為臺灣鸞堂的「五恩主」(或稱「五聖恩主」)。著名的臺北行天宮,即祭祀五恩主。
註八:謝灶,民間有所謂「官三」、「民四」、「鄧家五」,「官」指官紳權貴,年尾廿三謝灶。「民」指一般平民百姓,年尾廿四謝灶,「鄧家」即指水上人家,年尾廿五舉行。但民間大部分選擇年尾廿三謝灶,希望有貴氣。
雞年話吉祥
雞年話吉祥
  雞在民俗上,因為雞與「吉」諧音,以及雞冠與「官」諧音等,具有吉祥的寓意。在民生用品圖繪或建築裝飾中,與雞有關的常見吉祥圖繪例如:
一、以「吉」諧音:室上大吉—石頭上立一隻雞、富貴吉祥—牡丹花與雞等等。
二、以「官」寓形:公雞因為有雞冠,「冠」與「官」諧音,因而也有以此為主題的吉祥圖繪,例如:官上加官—雞冠花與公雞。至於牡丹花與公雞,因為雞冠象徵「官」的緣故,則帶有功名富貴之意。
三、以「登科」寓意: 五子登科—以一隻大雞帶著五隻小雞登巢(登窠)嬉戲表示五子登科,祈望後人考取功名。

  以外,雞也被視為鳳凰、老鷹的象徵,例如傳統童帽中「鴟鴞帽」,有見以雞首圖樣在童帽上,顯示對於孩童日後飛黃騰達的期許。另外,臺灣婚俗上,新婚出嫁隊伍需準備「雞」隨行,因為臺語「雞」音同「家」,帶路雞則寓意為「起家」,在婚俗中寓意為興家。在祭祀時,雞也是祭品三牲、五牲之一,是為重要的祭品。一般而言,公雞司晨,清晨啼鳴,具有勤勉負責的形象,也是傳統農家常見家禽。

  雞年即將到來,祝福大家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臺灣人‧臺灣事

「十大革新」指示革新憶往
「十大革新」指示革新憶往
  民國61年6月1日,蔣經國就任行政院長,新官上任總會來幾把火,當然也來勢洶洶的引燃一把「十大行政革新」的熊熊烈火。6月8日,蔣院長在首次的行政院會即提出十項行政革新指示,要旨包括:
   

館藏介紹

書 名:閩南海上帝國:閩南人與南海文明的興起
<館藏介紹>
  本館圖書室典藏許多圖書文獻,將陸續分次進行介紹,以下列舉1本相關圖書扼要介紹其內容,歡迎大眾來館瀏覽。

書 名:閩南海上帝國:閩南人與南海文明的興起
作 者:湯錦台
出版日期:民國102年3月
出版者:如果出版
索書號:557.46 3682 2013

簡介:

  自宋代開始,閩南沿海地帶的泉州人便積極南下南海諸國,與東來的印度人、波斯人及阿拉伯人建立密切的海上貿易,打開中國閩南地區與南亞、印度及阿拉伯世界,甚至遠至非洲東岸之間的交流,在這個基礎下,奠定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以及中華文明的遠播。

  十六世紀初期葡萄牙人從麻六甲海域北上,經由臺灣海峽前往日本通商,活躍浙閩一帶,首次與臺灣直接接觸,隨後陸續來了西班牙人、荷蘭人等勢力,閩南商人及海上武裝集團如李旦、鄭芝龍集團以民間之力,周旋在這一波新的航海競爭時代,這海洋文明以南海及鄰近海域為中心,歐洲人、閩南人及馬來人為主要參與者,瓷器、絲綢、香料等為主要商品,促成南海地區海岸沿線許多港口城市的發展,隨之而來的閩南、廣東各地移民,龐大的人力資源、商人的資金,結合宗族的勢力,使南海各國成為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資源基地;閩南人的海上活動,不僅引領中國進入世界,更是大航海時代的先聲。

  本書共分8章,內容包含越王勾踐的後人、蕃舶競發指泉州、崛起在南海航線上、北印度洋的帆影、葡萄牙人的東來、東亞貿易時代的來臨、中西海上勢力進入初期的臺灣、閩南海上帝國與南海文明的興起。作者於附錄提供一幅明代閩南人海洋視野的地圖,乃於17世紀由華人繪製的彩色航海圖,顯示當時閩南民間船隻航行各地的港都與地域,具體呈現閩南人的航海成就、地理知識及製圖技術。

105年11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
  105年11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計100種,內容涵蓋本館近期蒐藏之志書、族譜、廟志及採集入館圖書。書目詳見【相關檔案】本館圖書室11月份編目上架圖書清單。圖書室目前藏書九萬餘冊,歡迎各界人士蒞館閱覽。

 

館務訊息

「花開朵朵—懷舊生活藝術花器特展」開幕紀事
「花開朵朵—懷舊生活藝術花器特展」開幕紀事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鄭文文、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