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近期活動

客家專題系列講座:由旅券資料管窺日治時期六堆客家的海外經驗
專題名稱:由旅券資料管窺日治時期六堆客家的海外經驗
主講人:林正慧(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時間:2022年3月3日(四)14:00~16:00(13:30 開放入場)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內容簡介:
  旅券是日治時期的「護照」,由於臺灣總督府需定期將旅券資料製表呈送外務省,而留下記載姓名、本籍地、居所、年齡、職業、旅行地名、旅行目的等資訊的旅券下付表與返納表。由這些資料可以發現,日治時期的六堆人士的出境以華南地區為最大宗,但也有申請至華中、華北、滿洲國、香港、東南亞等地者。透過旅券資料,可以看到日治時期六堆與原籍地存在緊密的宗族連繫,也可看見商業活動之活絡、海外產業經營之多元,以及至東南亞從事移工,或在廣州一帶從事抗日行動等諸多面向。

歡迎有興趣者蒞臨參加,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相關報名方式,請逕上國史館網站查詢。
https://www.drnh.gov.tw/p/423-1003-287.php?Lang=zh-tw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共榮‧共享‧分擔 -永續的原住民智慧
專題名稱:共榮‧共享‧分擔 -永續的原住民智慧(同步線上直播)
主講人:曹瑞原(臺北創造電影有限公司負責人、公視《斯卡羅》導演)
時間:2022年3月31日(四)14:00~16:00(13:30 開放入場)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內容簡介:
  我一直帶著虔誠謙敬的心來面對《斯卡羅》的拍攝,原住民的智慧和生活價值是我們應該極力去追尋和復興的,他們對天、對地的敬虔和尊重,以及對大自然的態度,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在原住民的生命價值中,有一個對於宇宙的虔誠的心,那是對看不見的靈性能量的敬畏,這樣的力量守護著人類和地球,但我們常忘記,或是不去理解。

  我們生存的環境正面臨各種破壞、災難,我們更應該找回早期原住民的智慧,共生、共享、永續,還有他們對待宇宙的謙虛態度。過去因為文明的粗暴,讓原住民部落許多珍貴的生命態度被抹滅,我們應該覺醒,學習和尊重,也希望藉由這齣戲讓年輕的原住民孩子見到自己祖先的智慧,找回自信與尊嚴。

歡迎有興趣者蒞臨參加,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相關報名方式,請逕上國史館網站查詢。
https://www.drnh.gov.tw/p/423-1003-291.php?Lang=zh-tw
 

悅讀檔案

相撲在卑南族皇民化運動中的作用
  根據1910年至1913年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調查的《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所進行的田野調查報告,於正月猴祭後,出現「角力」的詞彙,其內容如下:

  "屬於南、北之Takuban〔少年會所〕的青年即分為兩團開始角力(MapingipingiT),彼
  揪住對方的頭髮,拉手踢腳,直到對方困憊疲勞無再相爭之勇。兩團勝敗大勢顯現時,兩
  Takuban的級長便徐徐走到中央,然後互相解開對方的腰帶,這是MapingipingiT中止的信
  號。"(註1)

  1912年出版《臺灣生蕃種族寫真帖附理蕃實況》中的一張圖片揭示實際角力的情形,該圖片指稱是卑南族孩子們獨有的一種遊戲,「兩個孩子互相抓住對方的頭髮並試圖互相壓下去。即使其中一個孩子被拉下,只要他不說出投降的話,贏家就不確定。比賽相當艱難。」(註2)

  原始的知本(Katripulr)相撲(Mariworiwosu)(註3)是小米節時在沙灘上舉行,原本不存在「土俵」(日本相撲標有界線的圓形場地)。1930年代初土俵開始安裝在青少年會所(Parakuan,巴拉冠),這是日本相撲的裝置。從那時起,相撲的地方就被固定下來,並作為一種學科每天進行練習,且原本獲勝者是通過拉低或按住對手來決勝外,沒有任何具體規則。此後採用互相抓緊帶子的日本相撲規則,且相撲的性質也發生變化。原本在小米節上舉行的賽跑和相撲都是一種宗教的通過儀式,榮譽的頭銜被授予給強者。1930年代起日本相撲在青少年會所演出,許多人聚集在一起觀看,觀眾的眼神表明,小米節日的功能性從宗教儀式轉向節慶娛樂(註4)。

  霧社事件後的翌年1931年,臺灣總督府於發布了理蕃政策大綱(註5),其目的在於教化蕃人,使其成為天皇之赤子,其第二條為「理蕃應以對蕃人正確之理解並以蕃人之實際生活為基礎,來樹立其方針」。霧社事件的發生正是欠缺這一點所致。通常在原住民社會中,同化進程常造成嚴重衝突,但卑南族知本人的同化過程被日本當局視為最成功的例子,尤以相撲的改造最有成效。

  據渡邊昌史的研究,卑南族知本人與日本社會文化系統有很多相似之處。譬如(1)崇尚武勇的日本精神與卑南族傳統精神一致,由於卑南年輕人從小就有對上級的命令絕對服從的觀念,這可以成為培養「大和魂」為國犧牲精神的基礎。(2)官制青年團與傳統青少年會所的制度類似,在臺灣總督府嘗試引入青年團系統以作為社會教化組織時,卑南族先前就已存在類似的青少年會所的傳統系統,因此從傳統系統轉換到青年團系統非常容易(註6)。而且,卑南族的傳統會所制度並未被取代而依舊存在。

  原始知本相撲透過改造後更為流行,臺東和其他村莊的日本神社也經常舉行相撲大會,成為大眾娛樂。在這些集會上,日本警察的參與使得與族人加深互動,更加頻繁。1931年以後。高砂族青年團的活動也加入相撲指導,州廳及總督府舉辦的高砂族青年相撲大會也熱烈的展開,當時雜誌報導:「他們認為相撲是日本的國技,在相撲之中顯現出日本精神。因此學習相撲,相撲變強後,就等於接近自己所敬愛的日本人了。」(註7)但旁觀的日本人却認為:即使原住民族在相撲中所表現的鬥志異常高昂,却總不像「日本精神」,攻擊動作迥異,似乎是透過相撲來喚醒他們自身「傳統的身體」一般。(註8)因此與其說原住民族想藉由相撲來接近日本人,倒不如說是想要更加顯現出自我的存在感。

  日本同化過程中,卑南族知本部落的認同卻也依然發展,並通過一種文化手段,即相撲與日本建立了聯繫,但若僅是如此,仍不夠內化。後於皇民化時期,一些年輕人通過名為「高砂義勇隊」和「特別志願兵」的徵兵系統以日本公民的身分參戰,或因此而激發出更高的生命價值感。(註9)

  據渡邊昌史的研究(註10),日治初期,卑南族知本人曾進行過格鬥相撲(grappling Sumo)原始的表演。1930年代,日本相撲的文化元素土俵被併入原始的知本相撲Mariworiwosu,導致他們原來的相撲轉變為日本相撲。此後,在戰後的社會環境下,對日本相撲進行了重新解釋,並轉變為知本相撲。如帶有土俵的形式卻無其精神的相撲。面對異族統治,卑南族知本人借鑒這些外國元素,並在不改變基本組成的情況下,融入自己的文化,增強自己文化自主權,並以此來強化自我認同。

註1: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5),頁321。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 阿美族 卑南族》(臺北:中研院民族所,2000),頁270。
註2:成田武司,《臺灣生蕃種族寫真帖附理蕃實況》,(臺北:成田寫真製版所,1912),頁108-109。古野清人,《高砂族の祭儀生活》(東京 : 三省堂,1945),頁129。古野清人認為這種相撲的目的是「希望農作物能夠結實壘壘如同像孩子打架一樣倒下來。」Watanabe, M.〔渡邊昌史〕 (2006). Identity Seen in the Acculturation of Sumo Done by Indigenous Peoples of Taiwan, Chihpen Puyum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4 (Special_Issue_2006), 110-124. 根據渡邊昌史採訪,南王部落(Puyuma)舉行過原始相撲,它包含了生育的思想,即在人們充分踩踏的土地上會保證豐收。
註3:據卑南族人陳隼東告知,今南王及下賓朗部落稱摔角或角力為marevurevu。
註4:渡邊昌史,《身体に託された記憶 台湾原住民の土俵をもつ相撲》(東京:明和,2012)。
註5:「理蕃政策大綱ニ關スル件」(1931-01-01),〈昭和六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一卷秘書文書及調查警察〉,《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7393014。
註6:渡邊昌史,《身体に託された記憶 台湾原住民の土俵をもつ相撲》(東京:明和,2012)。
註7:〈台湾蕃人の相撲熱〉,《野球界》32(2)(1942):32。
註8:胎中千鶴,〈殖民地台湾の相撲〉。《目白大学人文学研究》 8 (2012): 113-131。
註9:渡邊昌史,《身体に託された記憶 台湾原住民の土俵をもつ相撲》(東京:明和,2012)頁164-195。
註10:Watanabe, M.〔渡邊昌史〕 (2006). Identity Seen in the Acculturation of Sumo Done by Indigenous Peoples of Taiwan, Chihpen Puyum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4 (Special_Issue_2006), 110-124.
 

民俗文物小常識

財神
財神
  自古人人冀望榮華富貴,主掌人生富貴錢財的財神,自然因此成為最受民間歡迎的神明。
 

臺灣人‧臺灣事

許丙與童年的許丙
許丙與童年的許丙
  許丙出身淡水,1891年他生於淡水附近竿蓁莊,父親許松麟原為買辦,但在1900年與許松麟即過世。許丙在1911年自國語學校國語部畢業,同屆同部畢業尚有商界聞人陳逢源等人,其後,許丙即進入林本源總事務所任職,不久事務所解散,改至林熊徵的林本源第一房事務所下任職,1916年升為第一庶務係長,1918年洪以南籌組淡水信用組合,許丙亦在發起人之列,組合成立被選任為理事。此時許丙已在商業界漸漸嶄露頭角,陸續擔任林家或自己投資公司的取締役或監查役(董事或監事),也在公共領域參積極參與,例如北臺各地為推動國語教育、改善社會風氣為宗旨而設立的同風會都可以看到許丙身影,1920年許丙出任臺北市協議會會員,1930年出任總督府評議會會員,1945年與林獻堂、簡朗山(綠野竹二郎)獲臺灣敕選貴族院議員,這是繼辜顯榮之後,臺灣再度有人獲貴族院議員,可謂許丙的政治高峰。
 

新書出版

《臺灣文獻》季刊72卷第4期
《臺灣文獻》季刊72卷第4期已發行,本期刊載【研究論文】6篇、【田野調查與史料介紹】1篇,本期為「臺灣宗教信仰與民俗專輯」,所談論包含原住民宗教信仰變遷、客家族群民俗信仰、馬偕與東西宗教交流、媽祖神像文物研究、女性在寺廟信徒組織中之角色、佛教學者王進瑞等主題,歡迎對臺灣宗教與民俗有興趣的專家、學者及學生參研。
 

館藏介紹

《臺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及續編3冊
臺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及續編3冊

《臺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1冊
編譯:劉澤民、陳文添、顏義芳
出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出版日期:2001年
ISBN:957-02-8201-0
定價:新臺幣200元整

《臺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續編》2冊
編著:劉澤民
出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出版日期:2004年
ISBN:957-01-7051-4
定價:新臺幣500元整(上下冊合購)

內容簡介:
  平埔族與原住民族同屬南島語族群,因大清帝國統治管理而有「熟番」、「生番」分類,熟番後來延伸「平埔族」之名。雖經漢人及其文化的衝擊,至日治時期,平埔族尚保有其文化風俗及部分土地。臺灣總督府對其進行舊慣及土地調查,留下許多紀錄。

  《臺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係以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及高等林野調查委員會文書資料為主,包括25份平埔社群調查資料,及三貂社等28社157件契約書抄件,以原文與譯文對照方式呈現。而《臺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續編》,以總督府檔案財務門內業主權調查所抄錄的漢文土地文書為主,就該門永久保存與15年保存144卷40餘萬頁中,選出870件土地文書資料,包含47個與平埔族社群有關檔案,多集中於中北部區域。

  該套書對檔案材料的整理與翻譯,可以提供有興趣者對早年平埔族群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02-25180207
https://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臺中市中區中山路6號,04-22260330
https://www.wunanbooks.com.tw
※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洽詢。
《淡水廳志》雕版-卷一
  臺灣自康熙年間以來,府、縣、廳志的纂修、刊刻,皆有豐碩成果,在臺灣出版的地方志書多達數十種,但隨著天災人禍,這些印書雕版,絕大多數都已經佚失,唯有《淡水廳志》仍留下85%可觀的版片。(註1、註2)《淡水廳志》雕版多為雙面雕刻,經比對紙本,成書推估約需雕版273片,本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220片最多,其次為臺灣大學圖書館10片,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私人收藏各1片,尚有約40片《淡水廳志》雕版無法得知其去處。(註3)本館典藏之《淡水廳志》220片雕版,實乃清領時期臺灣的重要文物,甚為珍貴。
《淡水廳志》十六卷
書名:《淡水廳志》 十六卷
著者:(清)陳培桂等修
出版日期:同治10(1871)年
館藏號:677.7108 / 7544 / 1871 / v.1-v.8
《臺灣省主席年譜 周至柔》
周至柔先生自1957年8月16日接任臺灣省主席,至1962年11月22日卸任,任期超過5年。在此前,曾歷任航空委員會主任、空軍總司令及參謀總長等重要軍職,是以轉任文職。在就任臺灣省主席之初,首先面對省府南遷的艱鉅任務,將省政重心移至臺中,並在其任內第3年,更發生「八七水災」,臺灣中部地區,百廢待舉,在有限經費下,動員國軍部隊與發動義務勞動,次第完成各項重建工作。
2022年1月份新上架圖書
  2022年1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計15種16冊、期刊計20種20冊,內容涵蓋本館近期蒐藏及採集入館書刊。
 

館務訊息

「福虎至‧鴻運照」主題展開展
「福虎至‧鴻運照」主題展開展
2022年冬令臺灣史研習營
2022年冬令臺灣史研習營
客家專題系列講座回顧:清代臺北地區的契約文書與客家移墾史
客家專題系列講座回顧:清代臺北地區的契約文書與客家移墾史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劉仁翔、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