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悅讀檔案

日治時期臺灣民間與海外氣象報告交換之終止
  清代後期,臺灣與外國貿易的4個港口(淡水、雞隆、安平、打狗)及中國沿岸的國際商港,其海關的實質運作都由英國掌握,為了船舶航行安全,由各稅關附設的氣象觀測站執行氣象預報,並互相交換氣象觀測資訊(註1)。在此同時,有一位在打狗大衛紀念醫院任職的英國醫師梅威令(William Wykeham Myers)(註2)自行設計精密的風雨計觀測氣象,並獲得清朝政府的許可,每天兩次以電報與上海的徐家匯氣象臺互通觀測報告。天氣有變化時,會在大衛紀念醫院的屋頂懸掛自製天氣預報信號旗,提供資料給打狗(高雄)附近漁民、船員及一般人民氣象報告,例如三角形旗代表天氣將變壞,方形旗代表暴風雨將至,菱形旗代表颱風將來襲。讓人民可以預防颱風的危害,避免生命財產的損失(註3)。

  甲午戰爭後,日治初期,許多港口包括安平、打狗等地因戰亂後,缺乏配置觀測必要之器具,而無法提供氣象報告。只有淡水港稅關的氣象臺還能夠運作(註4)。1896年5月臺南縣鳳山出張所所長柴原龜二(後來的鳳山支廳長)上報總督府民政局長,表示現在已經接近颶風(颱風)季節,希望在打狗測候所設立之前,能夠准許梅威令繼續以往的方式,每天兩次以電報與上海的徐家匯氣象臺互通觀測報告。因為梅威令本人並無收取酬勞,而且電報是使用數字通訊,其花費甚少,希望能夠儘快獲得准許由打狗郵便電信局協助每天兩次以電報與上海的徐家匯氣象臺互通觀測報告。這份公文的最後還附註因屬於緊急事件,此公文未經由臺南縣知事層轉,而直接發文給總督府民政局長(註5)。
  
  因為遲未收到回覆,在7月24日鳳山支廳長又去函給總督府民政局通信部長,函文表示之前出差去總督府時,為了此事曾經拜訪土居通信部長;本次再寄上相關氣象報告交換一事的書類抄本,請求其儘速聯絡下屬打狗郵便電信局支援電報的處理。8月7日鳳山支廳長又為了同一件事去函給總督府民政局通信部長,稱總督曾經承諾梅威令先生,請求土居通信部長儘速聯絡下屬打狗郵便電信局支援電報的處理並回信。

  但是從檔案顯示,總督府通信部長直到8月10日才以電報回覆鳳山支廳長,表示當時運作方式是一天3次彙集各地測候所的觀測報告到臺北測候所,再統一由臺北測候所發給外國的氣象臺。所以梅威令所觀測的氣象報告,也請彙集到臺北測候所後再轉給上海的徐家匯氣象臺。另外,由於香港氣象臺固定每日與臺北測候所交換氣象報告,如果臺北測候所收到暴風警報或有險惡天氣時,也會通知梅威令先生;請鳳山支廳長將此轉知梅威令先生本人。鳳山支廳長遂遵命去函梅威令依照總督府通信部長的安排,並告知土居通信部長應連絡打狗郵便電信局支援電報的處理。

  但是情形似乎不如鳳山支廳長的預期,這件檔案的最後一份公文是8月14日由鳳山支廳的內務課長發給轄下的打狗事務所,告知在有正式通知之前,如果收到梅威令先生送來的氣象觀測報告,請該事務所依鳳山支廳長之命令立刻以官方電報發送給臺北測候所。可以推知,最終總督府通信部長並沒有讓打狗郵便電信局支援電報的處理。因為在臺北測候所成立(註6)後,各地的測候所也陸續成立運作,形成以臺北測候所為中心的氣象通報系統,也就不需依賴民間的氣象通報了(註7)。

備註:
註1:〈日治初期臺灣與海外之氣象資訊交流〉,2022年10月25日,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電子報第223期,網址:https://www.th.gov.tw/epaper/site/index/223
註2:〈日治初期外國醫生申請在臺行醫執照〉,2022年12月8日,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臉書,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100064164482778/search/?q=%E5%A4%96%E5%9C%8B%E9%86%AB
註3:「マイヤ-ス天氣豫報ニ關スル件」(1896-08-01),〈明治二十九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五十一卷官房門外事部〉,《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711062。
註4:同註1。
註5:同註3。
註6:「臺北測候所開始ノ件」(1896-08-12),〈明治二十九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三十一卷交通土木工事〉,《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101029。
註7: 陳文添,〈日治初期臺灣氣象制度重建與資訊交流〉,臺灣文獻季刊別冊,40,2012,頁42。

 

民俗文物小常識

窗花
窗花
  窗花就是貼在玻璃窗或紙窗的剪紙,為迎接新年,除舊佈新,接福納祥,貼窗花也是春節應景的點綴裝飾。過去多出自村婦俗民之手,反映農業社會純樸的風情。

  剪貼窗花的題材,主要在祈福趨祥,把來年對於生活的希望剪成圖案或文字,並點綴梅蘭竹菊,貼在窗上,日領夕會,從心裡建立正面意象,來鼓舞生活,為新年增添節慶的熱鬧氣氛。
 

臺灣人‧臺灣事

淺談臺灣省救濟院成立沿革
淺談臺灣省救濟院成立沿革
  1946年3月1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成立臺灣省救濟院(註1), 院址設於原接收日產「成德學院」(註2) 的四百多坪房舍,當時地址在臺北縣七星區南港鎮成德里成德路545號,該機構在日治時期就是少年感化院(註3)。救濟院最初派王通明(臺南人)為院長,其為臺北醫學專門學校畢業、東京帝國大學醫學博士,曾任傷兵救護院院長、臺灣省黨部建設委員會委員等職。

  同年4月23日,臺灣省救濟院組織規程奉行政長官公署核准公布,其組織宗旨為救濟貧窮、老弱殘廢暨不良幼童予以收容教養起見而設立,院長由行政長官公署派充之,而業務單位有安老部、感化部、殘廢教養部、習藝部等,除了老弱殘疾者外,另外還有幼童感化教育、流浪無業人職訓,就相當於現在的勞動部職業訓練、法務部矯正感化、衛福部老人安養、內政部及衛福部的身心障礙等業務於一身,相當具有指標意義的社會福利機構。

  王通明於1946年6月,因病提出辭職,由民政處專門委員萬慕剛(福建人)接任救濟院院長一職。萬慕剛是北平朝陽大學法學士,曾任福建省糧政局副局長,相當簡任資歷。但在同年年底,萬慕剛升任民政處參議,由民政處處長周一鶚暫代。隔年4月周一鶚因民政處處務繁忙,或許也是為228事件善後,又請萬慕剛回鍋。

  從周一鶚與萬慕剛交接清冊(1947年1月)可以很清楚看到臺灣省救濟院當時的規模,共有職員57位,以總幹事魏明堂為首,下有總務室、感化部、習藝部、安老部、殘廢部、醫療室等單位。魏明堂為民政處專員,福建林森人,曾在福建省振濟會當過難民工廠廠長。但醫療部門只有醫師、藥師各1位,6位護士,教員3位(註4)。 在附屬組織部分,習藝部下有婦女工藝傳習所、籐木傳習所,除生產產品,也收容院民,其中籐木傳習所有48人,年紀最小17歲,最大52歲,男女都有,除來自全臺各地外,也有南洋、福建的。另外婦女工藝傳習所收容失業婦女17人,年紀從19到37歲,有3位南洋來的。安老部23人,多60歲以上女性,也有四十幾歲的。殘廢部收容17人,也是男女老少都有。感化部就比較多了,有77位,但最小有2歲的,3-6歲總共十來個,最大15歲,有男有女,該部最初是要收容「不良幼童」的,但可能也收容難民幼童。

  二二八事件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改組為臺灣省政府,同年7月,臺灣省救濟院由江錦興擔任院長,江錦興為廣東省梅縣人,中山大學法律系畢業,曾任廣東省參議、上校退伍,來臺先擔任臺灣醫療物品股份有限公司籌備處製藥組組長,後任臺灣省救濟院院長,同時還兼任律師,為臺北律師公會創始人之一(註5)。 1947年6月臺灣省政府成立社會處,開始在各縣市成立救濟院、育兒院等機關,因此,1948年1月1日起,臺灣省救濟院改組為臺灣省臺北救濟院(註6), 江錦興留任月餘轉任社會處秘書,由社會處視導曾國光接任。

  隨著社會福利事業、勞工培訓、矯正事務等陸續展開,省立臺北救濟院原本四合一的業務也紛紛移出,只剩下安老部門,1976年7月改名為「臺北仁愛之家」,後於1985年7月改遷到新店屈尺,並在1999年精省後改為「內政部北區老人之家」,目前則為「衛生福利部北區老人之家」。原本在南港的院區,在1990年成為臺北市立成德國民中學(註7)。

註1:「民政處工作報告檢送案」(1946年05月09日),〈民政處施政報告〉,《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302200002010,頁17。有部分公文寫「臺灣省立救濟院」,但在組織章程實施後,就只稱臺灣省救濟院。
註2:根據總督府職員錄的資料,成德學院是依據1922年敕令234號「臺灣總督府感化院官制」成立,由總督府高等官充任院長,下有教諭、書記、雇,成立時共8位職員,至終戰前大抵也是8位編制。
註3:「救濟院接管國有財產調查表呈送案」(1947年01月14日),〈國有財產調查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326600078015。
註4:「臺灣省救濟院現有職員公役移交清冊(1)」(1947年01月01日),〈臺灣省救濟院新卸任院長移交清冊〉,《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329520017024。
註5:涂欣凱,〈戰後外省律師社群在臺灣的發展(1945-1987)〉,政大臺史所碩士論文,2020年。
註6:「省立臺北救濟院改組及辦理接收情形電請核備案」(1948-01-21),〈各救濟院組織育幼院等附(0037/012.1/142/1)〉,《臺灣省級機關》,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原件: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號:0040121001880004。
註7:林萬億,《臺灣的社會福利: 歷史經驗與制度分析》,五南出版社,2012年,頁495。
 

新書出版

《臺灣文獻》季刊73卷第4期
書名:《臺灣文獻》季刊73卷第4期
出版日期:2022年12月
出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ISSN:1016-457X
GPN:2003800013
定價:新臺幣300元
內容簡介:

  《臺灣文獻》季刊73卷第4期已發行,本期刊出【研究論文】4篇,其中有關日治時期臺北鐵道旅館、臺北航空旅館、臺南鐵道旅館等三間洋式旅館;中部原住民在二二八事件時期與二七部隊的互動關係;回顧北部泰雅族大豹群原住民從還我土地運動開始參與的社會運動情形;在今日臺北市中山堂外的「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碑」興建過程所牽涉的政治記憶。【田野調查與史料介紹】3篇,分別討論新北市三峽開發史、桃園市南崁開發史,以及桃竹地區的孤魂信仰及鬼魅傳說。歡迎對相關議題有興趣的專家、學者及學生參研。

目錄:

【研究論文】
日治時期臺灣「洋式旅館」之研究-以鐵道旅館為核心的探討……........沈佳姍
從「二七部隊」看臺灣原住民的二二八事件參與……………………..............陳慧先
戰後大豹群原住民復歸三峽的訴求及其迴響………………..............................洪健榮
「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碑」興建爭議及其所涉記憶政治…........潘宗億

【田野調查與史料介紹】
三峽「陳炳勳家藏古文書」介紹——以3件理番同知諭札告示為中心…劉澤民
清代南崁地區的開發—以坑仔社夏姓平埔族為例…......................................翁建道
桃園、新竹地區原漢族群互動下的孤魂信仰與鬼魅傳說……………............梁廷毓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地址: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電話: 02-25180207
https://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地址:臺中市西區臺灣大道二段85號,電話:04-22260330
https://www.wunanbooks.com.tw
※另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各類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1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讀者洽購。
《南洋復命─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檔案日治時期南洋視察報告書 彙編(一)》
書 名:《南洋復命─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檔案日治時期南洋視察報告書
彙編(一)》
編著:張家榮
出版單位: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出版日期:2022年12月
ISBN:978-626-7119-97-6
定價:新臺幣500元
內容簡介: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派員赴清國(中國)南方、東南亞及印度等地進行考察交流,大量蒐集這些區域的調查報告。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日治時期的檔案,亦即臺灣總督府檔案、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檔案及臺灣鹽業檔案中,保留大量此類的出差調查報告,詳細的記錄當地人文風情、貿易往來、地理環境、物產資源……等等。本書以南洋相關復命書為主題彙編檔案選輯,以原始版本復刻為原則,不另做翻譯,俾供研究者可便捷使用。另為讓讀者知悉所選檔案之背景,於每則復命書或報告予以提綱挈領的簡要導讀說明,以增進研究者初步理解,進而引導掌握檔案的精髓。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地址: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電話:02-25180207
https://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地址:臺中市西區臺灣大道二段85號,電話:04-22260330
https://www.wunanbooks.com.tw
※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洽詢。
 

館藏介紹

《臺灣全志‧卷四政治志‧考銓篇》
書名:《臺灣全志‧卷四政治志‧考銓篇》
著者:朱柏松
出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
定價:新臺幣213元
簡介:
  本篇在內容上涵蓋考選、銓敘、考評、保障、彈劾,以及懲戒處分等六區塊做介紹。由於考試、監察以及司法等中央政府統治機構之成立,係本於孫文五權憲法之理想而設計,而依據這個設計成立之中華民國憲法,則要到民國36(1947)年才正式生效,如要對上述六大項目之問題做分析、說明,理論上亦只能溯及至民國36年為止。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02-25180207
http://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臺中市西區臺灣大道二段85號,04-22260330
http://www.wunanbooks.com.tw
※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洽詢。
《淡水廳志》雕版-卷十二
  《淡水廳志》成書於同治10(1871)年,前後40年歷經至少3次修志,全書有16卷,雕版多為雙面雕刻,約273片,本館典藏數量高達220片之多,為臺灣少見的清代方志版片。
2022年12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
  2022年12月份編目上架之圖書計16種16冊、期刊計22種22冊,內容涵蓋本館近期蒐藏及採集入館書刊。
 

館務訊息

2023年祥兔獻瑞迎癸卯
2023年祥兔獻瑞迎癸卯
客家專題系列講座回顧:桃竹苗內山的拓墾與族群故事
客家專題系列講座回顧:桃竹苗內山的拓墾與族群故事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劉仁翔、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