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近期活動

臺灣省議會檔案史料展覽-草根民主
展覽期間:民國101年5月10日至5月31日
展覽地點:文物大樓一樓福爾摩沙特展室
開幕時間:5月10日(星期四)上午10時
開幕地點:文物大樓二樓
戀戀臺灣珍藏文物展
展覽期間:民國101年5月16日起至7月31日止
展覽地點:本館文物大樓三樓蓬萊鄉情特展室
~敬請期待~
第六屆臺灣古文書與歷史研究學術研討會
時間:民國101年5月26日(星期六)
地點:逢甲大學第六國際會議廳
 

悅讀檔案

臺灣總督府第一件高等官懲戒撤職紀錄
  第二任臺灣總督桂太郎擔任總督期間約有半年,實際在臺灣期間應不出10天,但任內卻將擔任雲林支廳長的地方首長撤職。因為該支廳長任內發生「雲林事件」,使日軍殘虐之名傳於國際,臺灣總督不得不施鐵腕嚴懲,以杜悠悠之口
《臺灣民間文學研究》
  古老的信仰、習俗或故事,常常是沒有文字可供記載的時代產物,因為某種共通的性質而被承認或保存,藉著習俗與傳襲,再加上因時代變遷融入不同的質素形成該民族獨有的文學。在現代,逐漸地採用科學的觀點與方法,研究這些傳承的事物,並加以正確的觀察與歸納推論,統稱此類範疇的文學為「民間文學」。
 

民俗文物小常識

鼓凳
鼓凳
  凳子也稱坐墩,明清的凳子大致可分為方、圓兩種,方凳喜在束腰和凳腿上做些變化,以求不同。圓形凳子其形似鼓的稱為「鼓凳」,而這種鼓形凳一般都是女子所坐,愛美的女子常常在這種鼓形凳上裝飾自己所繡的絲織物做墊子,故又稱「繡墩」。
找洗字
找洗字
  找洗字即買賣完成後,針對賣方要求追加或補貼價錢,條件談妥後為杜絕賣方下次再來要求,雙方所立的契字。當時的買賣風俗常發生在土地或房屋等產業買賣轉讓後,原業主認為原先賣出的價錢不足,或需要金錢的情況下,再次要求買方追加價金。
 

臺灣人‧臺灣事

竹山陳朝山與德發橋
竹山陳朝山與德發橋
  竹山靈德廟(城隍廟)前,有座「桂林橋」,這是早年通往豬頭棕(桂林里)的必經之路,老一輩都稱之為「朝山橋」,且流傳若干相關傳說。此橋因毗鄰市區,是早年戲水的好去處,筆者幼年到靈德廟埕看戲,夏日炎炎也經常到橋下消暑,對於橋名並未特別留意,年歲漸增,知有橋名,已經是「桂林橋」了。本(101)年靈德廟編修廟志,有幸參與修志工作,因而廣泛接觸到許多過去沒有聽過的古老傳說,其中有則關於朝山橋的,為該廟委員羅凱元先生所採錄。

  相傳早期橋身以莿竹搭建而成,橋下水面放置一排疏落的「石疊」當墊腳石,如遇下大雨、出大水,竹橋被沖失,來往行人就需跳石疊冒險而過,可說驚險萬狀。曾有民眾在八七水災洪流肆虐之時,看到大爺、二爺(指城隍爺駕前范、謝將軍)在溪邊趕水路到對岸,以致於當時城隍廟附近的居民都平安無事。當時有一位名喚「朝山」的人氏,在做生意路上巧遇大爺、二爺,即行禮跪拜求其生意上的協助。大爺、二爺向他指示:城隍廟前,現在缺少一座水泥橋,我如幫你完成心願,你要做的功德就是「鋪橋造路」。朝山當即答應,日後在生意上果然日日見財、年年昌旺,就開始籌備造橋,以答謝大爺、二爺庇佑之恩。

  當竹山郡役所獲知朝山有意建橋時,特別邀請朝山商議,合建水泥大橋,但遭朝山婉拒,因當時向大爺、二爺所許的願,個人應答謝,限於財力,所以建的橋面比較狹窄。在建橋過程中,很多附近居民及豬頭棕民眾都踴躍參與。先將砂在橋下「清洗」後,再與水泥攪拌,而施工過程也相當嚴謹,完全真材實料。完工後,為紀念朝山氏的造福地方,就將此橋命名為「朝山橋」。

  傳說如此,但仔細勾稽,其中仍充滿了疑問,朝山氏遇上大爺、二爺而許願造橋一事,屬信仰層次,姑且不論。在建橋時間上即前後矛盾,先說「八七水災洪流肆虐之時」,有人「看到大爺、二爺在溪邊趕水路到對岸」,這時尚未建橋,後來卻出現「竹山郡役所」邀請朝山氏商議合建水泥大橋事。臺灣中部發生八七水災,時間在民國48年,這時日據時期的「竹山郡役所」早已不存在,耆老口述歷史,常會發生時間錯亂情形,有此史實矛盾,有無朝山氏建橋一事?不得不令人懷疑,如此重要交通工程,何以會由個人興建?如真有其事,時間在日據時期或光復以後,在在都是問題。

  某日,隨手抽閱架藏的一本鄉紳林長標編印的豬頭棕《林高性公派下六大房子孫家譜》,其中不少隨筆式的篇章,特別是關於林氏小時回憶的。有篇敘述日據時期小學時代往返豬頭棕、竹山上學情景,提到當時城隍廟前的羌雅寮溪尚未建橋,行人僅依靠溪中「石疊」往來,遇到大雨溪水暴漲,危險萬分,後由竹山陳朝山氏捐建水泥橋,終於解決交通問題。林氏以當時人記當時事,且身歷其事,所記陳朝山建橋事自然可靠,此一簡要記述,問題是陳朝山在當年可能是家喻戶曉人物,無須詳予介紹,其生平事蹟、建橋時間及動機,都已不可考。

  林氏家譜所記,印證了傳說中的朝山橋乃確有其事,既有此線索,或可再從日據時期電子資料庫搜尋,首先想到的是「臺灣日日新報」,建橋落成為地方大事,該報地方版應會有所著墨,試以「陳朝山」為關鍵詞檢索,果然找到了一連串報導,最重要的為昭和8(1933)年8月20日的「義橋開通」報導,終於揭開了傳說中的朝山橋之謎,其報導如次:
竹山街陳朝山氏,前因痛感竹山、豬頭棕間小溪,一旦山水暴發,交通杜絕,同地居民,並通行學生等,來往異常不便,故捐金約千圓,自五月中,興工架設紅毛塗橋,橋名稱曰德發橋。其長百二十尺,幅四尺,業既告竣,十九日舉通式,夜七時開披露宴於玉美樓,招待地方有志。

  這則簡訊為朝山橋描繪了更具體輪廓,由竹山陳朝山獨資興建,經費約千圓,自昭和8(1933)年5月興工,同年8月19日舉行通行儀式。值得注意的是橋的正式命名為「德發橋」,耆老口中的「朝山橋」,其實是感念陳朝山義舉的俗稱。

  關於陳朝山其人,目前所見史料不多,僅知他是竹山街的殷實商人,經營各種事業,平生樂善好施,其事業中有設在竹山街仔尾(約媽祖廟後一帶)的棺材店,經常有施棺濟貧之舉。此外,「臺灣日日新報」報導,尚有義舉二事,一是廉售白米,報導見諸昭和5(1930)年11月25日「竹山白米商 競爭廉賣」新聞:
「竹山郡竹山現在白米商五間,昨年曾組織一竹山白米商同業會,約賣買價格,步調一致。此回突有同街人陳朝山氏者,新營是業,對米商同業會執對抗態度,白米(按:指在來米)每斗,比他處廉有五錢,為是前月中白米一斗七十錢者,目下已降至五十五錢,蓬萊米則一斗一圓云。」

  陳朝山為對抗竹山五家米商的聯合壟斷,新設米店便宜販售,使其他米商也削價競爭,一來一往,從之前的每斗70錢逐漸降到55錢,造福鄉人,真是大快人心。

  除了減價販售白米之外,陳朝山對於貧困家庭,仍經常從事白米救濟,昭和7(1932)年1月29日「臺灣日日新報」又報導「陳朝山氏の美舉」,略謂農曆年關將屆,陳朝山特發放白米濟貧,依貧戶人口,每人發給白米五升。

  陳朝山名不見早期各種名人錄、人士鑑中,顯然不是竹山重要殷富之家,而善行義舉卻不落人後,「德發橋」的捐造為犖犖大者,殊堪景仰。年代久遠,陳朝山事蹟已為人們淡忘,藉由朝山橋傳說,一路追索,從虛無縹渺,到真相大白,爰勾勒史實並及善行義舉,略補文獻之不足。由於時代進步,人口激增,陳朝山所建德發橋已於民國70年經南投縣政府發包拓寬重建,改名桂林橋,雖早已走入歷史,而時至今日,朝山橋故事,仍在地方上傳為美談。
 

新書出版

《臺灣文獻》季刊63卷1期暨《別冊》40號
  本館《臺灣文獻》季刊63卷1期暨《別冊》40號已出版發行,歡迎喜好探研臺灣史與中國近代史之專家、學者、社會大眾前來一窺堂奧,本期《臺灣文獻》刊載【一般論述】論文10篇、【史料調查】文章1篇;《別冊》文章5篇。
 

館藏介紹

圖書室民國101年3月份新上架圖書通報
一、本月份新上架圖書,共計208冊,內容涵蓋本館蒐藏之日文舊籍及新進採集入館新書。新上架圖書書目,請見【相關檔案】本館圖書室民國101年3月份新上架圖書208冊清單。

二、本月份新上架圖書精選
(一)《本島人ノミニ關スル親族法並相續法ノ大要》
作 者 :姉齒松平著
出版者 :臺法月報發行所
出版年 :昭和13(1938)年

  日本統治臺灣時,考量當時臺灣尙存在某些特殊情況,諸如吸食鴉片、居住著原住民,及與日本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等特殊狀況,究竟如何適用日本內地的法令,日方頗感為難,因此於明治29(1896)年3月底制定六三法以尋求解決之道。臺灣總督府並依據此特別立法,以律令訂定許多具有法律效力,但只適用臺灣地區之命令,也採行以敕令公布實施之日本內地法令。其間最大規模實施日本內地法令則是從大正12(1923)年起所實施之日本內地民法、商法及諸多民事法規,但規定日本民法中的親屬篇及繼承篇並不適用於臺灣,仍需依照以前的習慣辦理。

  本書乃是作者於擔任法官期間,將多年對臺灣地區親屬、繼承等方面的研究心得、判例等彙集所成之書,以供相關業務承辦人遵循與一般人參考。本書迄今對於有些日本統治時期未解決之繼承問題,仍具有相當之參考價值。本書目次,請見【相關檔案】《本島人ノミニ關スル親族法並相續法ノ大要》目次。
(二)《臺灣米研究》
作 者 :江夏英藏
出版者 :臺灣米研究會發行
出版年 :昭和5(1930)年

  稻米在日據時期不僅是重要的民生物資,也是重要的期貨貿易物品,因此臺灣稻作的發展過程始終是個歷久而彌新的研究課題。

  本文作者當年係直接從事稻米貿易,因此將多年的所見所知寫成此書。本書於當時深獲臺灣總督府人員的肯定,且因內容提及臺灣米的地位、稻米市場交易、蓬萊米的培育等,對於有意研究臺灣稻米發展者,本書是最佳之參考資料。若欲對臺灣米作進一步瞭解或更深入之探究,可再參考本館收藏的「臺灣總督府檔案」及臺灣總督府所出版之《臺灣農事報》等農業相關出版品。本書目次,請見【相關檔案】《臺灣米研究》目次。
 

館務訊息

「第七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公開徵稿結果出爐
「第七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公開徵稿結果出爐
民國101年3月份大事紀
民國101年3月份大事紀
本館張鴻銘館長陪同監察委員勘察臺北市關渡地區日軍震洋特攻隊遺跡
本館張鴻銘館長陪同監察委員勘察臺北市關渡地區日軍震洋特攻隊遺跡
臺灣文獻專題系列演講:博物館行銷
臺灣文獻專題系列演講:博物館行銷
本館張鴻銘館長拜會姊妹館國立臺灣博物館
本館張鴻銘館長拜會姊妹館國立臺灣博物館
本館中、日文圖書室已合併為一
本館中、日文圖書室已合併為一
「謝省躬神父鏡頭下的早期臺灣社會影像史料特展」開幕
「謝省躬神父鏡頭下的早期臺灣社會影像史料特展」開幕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館址:54043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網址:http://www.th.gov.tw/ 發 行 人 :張鴻銘 行 政 指 導:劉澤民 總 編 輯 :王希智 執 行 編 輯:謝東勝 編 輯 小 組:石瑞彬 陳惠芳 林志祥 黃淑惠 邱滿英 鐘登崇 蔡麗卿 蔣美貞 洪明河
到最上方